在社會上生活呢,每天我們都能遇見新的人。可能是公交車上認識的,也有可能是買早餐認識的,等等。有些人呢,可能因為磁場的原因,我們會發展成為好朋友。而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方法就變得很重要。今天呢,月涵想跟大家分享古書《待人五法》當中的五點需要注意的問題。
我們去認識一個人的時候,不能把對方的所有都打聽明白,像是「查戶口」一樣,這樣很容易讓人反感,甚至是有戒備心。
了解一個人的時候不需要把話都說滿說全,這樣很容易沒有朋友。我們常說「花要半開,酒要微醉」,凡事都講究一個度的存在,「話留三分」就是這個道理,交朋友切忌先嘴後行,而應是行先於言。
指責別人的時候不能太嚴厲,這樣會讓人覺得不舒服。這一點在《省心錄》當中也提到過,「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弘一大師也曾經說過,「我每天想自己的過錯都來不及,哪裡還有時間去批評別人。」自責是能讓人進步的,但是責人就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能得到別人的指正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指責人的要求過於苛刻嚴厲,那很有可能就會適得其反。
尊敬一個人的時候不要過於謙卑恭敬,這樣很容易會讓人覺得你沒有骨氣。《禮記》當中說,「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君子都是先人後己的,凡事都先考慮別人,最後考慮自己。這樣是利也是弊,把控好了是修養,把控不好是卑微。
謙讓別人的時候,不要太沒有原則,那樣會讓你覺得行路艱難。曾國藩說,「終身讓人道,曾不失寸步。」因為他就是一個喜歡謙讓的人,有一次他乘坐的轎子在小橋上和人相遇了,他能夠不顧身份的差距,主動給自己官品低的人讓路,這是一種大度,也是美事一樁。
(想要了解更多識人內容、識人乾貨,請點擊上方專欄)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五點,總結為一個詞就是「過猶不及」,在與人相處的時候,要注意「留白」,要多給對方留一點空間。任何事情都不要追求盡善盡美,天底下哪有那麼多完美的事情?我們要做到的是古語裡說的一樣:彼此留一線,日後好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