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夏季要養陽,可能很多人並不是很理解。因為大家總覺得夏季天氣較熱,那裡還需要養陽呢?其實這種認識並非完全正確。詳細介紹如下。
夏季為什麼要養陽?
夏季,氣候炎熱,陽氣浮於外,陰氣伏於內。為了適應自然環境,人體腠理開泄,通過排汗來調節體溫平衡。汗液外泄,氣也隨汗液外泄。加之,暑熱邪盛,大熱也易耗氣,氣為陽,氣傷了陽也會傷。
夏季氣候炎熱,人們常常喜歡通過飲冷來清暑熱。但這個時期,人體的陽氣處於外泄的狀態,也就是陽氣盛於外而虛於內,陰氣內伏,沒有足夠的陽氣來溫護脾胃,過度地飲冷很容易容易損傷脾胃之氣,引起食慾減少、胃痛、腹瀉等症狀。又因腎陽為一身之元陽,所以,時間久了也會損及腎中陽氣,從而導致脾腎陽虛。
夏季人體的新陳代謝活動旺盛,汗出得較多,毛孔開泄。此時如果貪涼,出汗後再受寒著涼或吹空調,就更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
此外,夏季還是一個多濕的季節,濕為陰邪,最易傷及陽氣。又因濕邪最易困脾,所以最終以損傷脾陽,而出現身體困重,乏力倦懶,飲食減少等症狀。
因此,夏季人體陽氣多不足,應養陽氣。《黃帝內經》中也指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法則。
夏季如何養陽?
夏季陽氣旺盛,順應陽氣的生髮,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養陽。
少食寒涼飲冷——炎熱的夏季,不要過度吃寒涼食物,尤其是老人、小兒須少吃瓜果、冷飲等生冷之物,以免傷及脾胃陽氣。年輕人在夏季常喝的涼茶、冷飲,也不可多飲。在天氣特別熱,或出現喉嚨痛等不適症狀時,可適當喝一些涼茶。但這些苦寒的食物既傷脾胃又傷陽氣,並不適合天天食用。應以喝溫開水為宜;可多吃些溫性食物,紅棗、枸杞、當歸、生薑、牛肉等。出汗較多時,還可以適當吃些酸味和鹹味的食物,比如李子、楊梅等。
適量運動——夏季外界陽氣最旺,應多到戶外活動,可補充身體能量、調暢氣血、養護陽氣,但不宜運動過度。一般來說,可根據不同年齡、性別及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運動,讓形體雖勞而不倦,肌膚微微出汗為宜。
防寒保暖——夏季,使用空調和風扇的人較多,很容易使寒氣從皮膚、毛孔侵入人體,傷及肺衛之陽氣,導致上呼吸道免疫力下降,細菌、病毒的入侵。此外,還要注意避免沖涼水澡,導致血管收縮,肌肉痙攣等。
穴位按摩——可選擇氣海、足三里、湧泉穴這三個穴位來按壓,從而達到養護陽氣、祛除濕邪、增強抵抗力等保健養生功效。
飲食調養—— 取黃芪、黨參各10克,炒薏米50克,炒白扁豆10 克,紅棗2枚,大米100 克。煲湯食療,能夠補中益氣、健脾祛濕,緩解脾虛濕氣重所引起的身體不適。
總之,夏季既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也是人體陽氣最易損傷,出現陽氣不足的季節,所以夏季養生應重在養陽,我們可以通過固護陽氣、祛除濕邪來增強抵抗力,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