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們:
大家好!本文作者是一名7歲孩子的媽媽,
曾經,她為孩子教育問題焦頭爛額,
如今,她的親子關係融洽家庭和睦。
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叫李悅芬,來自深圳,是一位七歲男孩的媽媽。因為孩子的到來,我放棄了多年的公司財務工作,扎頭在家庭主婦一線。
曾經,我為孩子焦慮和彷徨過;而今,受益於好學問為自己和家庭竊喜。
我有想法轉行修習,服務於傳播好學問,讓更多如我一樣,為孩子的養育焦慮和煩惱的家庭受益!
生孩子,當父母,是天下最有技術含量的事。
而我們從小學讀書到大學,卻還沒有任何一門學問是在教授這樣的課程,我們只是憑著原生家庭的養育和情緒模式在不自覺中輪迴,或者是憑著本能摸索前行,其中的心酸又有誰知道呢?
三年前,在朋友的帶動和鼓勵下,為孩子問題焦頭爛額的我踏上了自我學習成長的道路。可同時,我一直沒能明顯提高自己落地應用的能力,而是一邊觀望一邊學習進步緩慢。
現在看來,也許這正是為我遇見「非常青春期」這麼一個親子好課程而做的沉澱基礎。
通過課程的學習,我改變了面對孩子問題的迷茫,而又束手無策的無奈心情,變得較為篤定和沉靜。下面我就從這一方面,分享一個我處理孩子情緒,從而達到目標的小故事——
前天接孩子放學,看到孩子沒有跟著隊伍出來。老師說,是因為在她講試卷分析的時候,孩子沒有認真聽,讓留下來做試卷分析了。
跟老師的話還沒談完,我就遠遠看到兒子拎著書包從教室門口出來了,臉上帶著害怕又不情願的、怯怯的表情。看到這,我微笑鼓勵著等他上前,並蹲下身來,握住他的小手問他,「XX,發生什麼事啦?」
兒子不願意說。其實我知道,他的自尊心很強,不願意被留堂,所以趁老師不在,就跑出來了。
而後,我又特意有力地緊緊地擁抱他,並在他的鼻子上颳了一下(沒有說教,給予接納,這是建立和維護長期的良好親子關係的過程)。
他笑了,趴在我的肩上也緊緊的回抱著我。就這樣,我們抱著玩了一會,然後我問他:是不是還要回去做試卷分析呀?他還是不理我(嘻嘻,這孩子還在原來的情緒中沒有抽離和釋放出來呢)。
我繼續擁抱著他,並輕拍他的後背。過了一會,我又問,「聽說你們發語文試卷啦,能給媽媽看看嗎?」(轉移被留堂做試卷分析的話題)。
他拉開書包,拿出試卷,我一看,94分,跟放學時看到好多同學得了一百分對比,我差點說出:啊?才94分呀?!
幸好我沒有說出,而是說:「哇,不錯呀!做對了94%的題,只有6分沒有得到,太棒了!來,give me five(擊個掌)。」
看到媽媽的接納和鼓勵,兒子轉為開心,說「媽媽,那咱們看看是哪6分沒有做對吧?」
「好啊,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隨後我和兒子一起分析了試卷,也讓兒子跟著老師一起回教室訂正,最後我們一起回家。
就這樣,分析和訂正試卷開開心心的完成了,沒有造成大人指責、孩子哭鬧的局面。
在這個事件中,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對於自尊心比較強的孩子,作為父母,一定不能強行指正。
先接納他的情緒(不願意被留堂又害怕老師和家長批評),讓他有一段緩和情緒的時間(緊緊抱著他讓他感受到安全並製造輕鬆的氣氛,刮鼻子),然後再來糾正他的錯誤(讓他主動拿出試卷做分析並回教室訂正)。
最後再啟示他:老師為什麼會留下他們?下次應該怎麼辦才能早點放學?兒子說:」要認真聽老師講課才可以」(這次的教育目標達成)。
我把這次成功引導孩子的經歷分享給了我身邊比較熟悉的家長朋友,他們都表示認同,有些還進行效仿,並追問我一些育兒心得。
我想就如我兒子所說:「要認真聽老師講課才可以」。重複聽,反覆聽,在課程大量的理論和案例分析指導下,或許久而久之就自然而然運用出來了。
學習「非常青春期」快四個月來,羅老師的每一節課程我都會聽三遍以上,她講課的風格簡潔、精練,生動、風趣,聲音溫婉細膩而深刻,很是吸引我!很多關鍵的理論和實操內容,也深深的刻進了我的心裡,比如:
「教育孩子僅僅有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正確有效的愛的方法。」
「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是要盯著他的當下,而是要瞄準他的未來。」
「關係、溝通、未來,是成功教育的鐵三角,以關係為基礎,盯著未來的目標,用良好的溝通達成親子教育效果。」
……
可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一定能夠很快幫孩子改正他不夠專心和認真的習慣(不同的原因需要不同方法改進),也不一定能很快改正超強的自尊心(重在我們父母內省自己並做調整)。
但我們通過學習,改進對孩子遇到問題時的處理方式,就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孩子以後處理問題的思維和能力,同時也把能夠達成目標的方向啟發到孩子,這是植入孩子的潛意識的過程。
我相信,在孩子以後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每一次處理問題的方式,都是對孩子的一次意識植入,慢慢都會成為他成長的標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