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禮儀的人,會是受歡迎的遊客。
不管您是去西班牙、澳大利亞還是泰國旅遊,最重要的原則都是「入鄉隨俗」。一次漫不經心的招呼,一個表示好意的手勢,都可能讓您的東道主誤解。但是你別擔心,我們《讀者文摘》在四大洲的同事會幫助您避免出錯。
芬蘭
芬蘭人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一個霧氣環繞的小木屋中度過,但是他死都不能忍受在霧氣中閒聊的人。所以您最好不要天花亂墜、口水亂濺。
如果您有幸受邀來到一個芬蘭人家裡,請如同您的東道主那樣謙虛內斂。在問候時請勿擁抱和親吻。「您喝的酒永遠別超過您帶來的量,千萬別點燃香菸。」芬蘭《讀者文摘》的主編伊卡-維爾坦恩說,「在芬蘭,唯一允許散發霧氣的,是桑拿房。」
法國
在法國,禮貌高於一切。問候語和最簡單的回答總是和一個非常正式的稱呼同時出現:「你好,先生。」 「謝謝,女士。」
我們可以通過問候吻禮儀和法國人變得更親近。「根據不同的地區,可能是兩個、三個或四個吻,但並不是為對方印上濕漉漉的響吻,而是在他肩頭呼氣,留下空氣吻。」法國《讀者文摘》主編斯特凡妮-卡爾梅恩說。如果接觸到不太熟悉的人的臉頰,就太過了。
英國
英國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熱愛排隊的民族,不管是在超市、郵局,還是公交站。1999年倫敦兩列火車脫軌之後,乘客根本沒想過從翻倒的車廂中蜂擁跑出,而是乖乖排起了一列典型的「英式」長隊 。
「英國人無法忍受有人向前擁擠。」位於倫敦的歐洲《讀者文摘》辦公室文任阿勒克斯-凡納說,「即使某個公交站點只有一個英國人在等車,您也一定要站在他身後。」別貼得太近,否則會侵犯到他的私人領域。但也別留太多空隙,否則就會有人走過來問:「你在排隊嗎?」
英國《衛報》推薦的黃金準則是:留下「和姑祖母希德加德一起跳舞時」的距離。
義大利
披薩、意面、意式開胃菜-------義大利餐館出現在世界上每一個偏僻角落。但是請注意:義大利的進餐方式和我們街角的披薩店不同。意面在這裡只是第一道菜,第二道主菜通常是魚或肉。
吃完甜點後,您還需要一杯咖啡。「但是別點卡布奇諾,自中午起,義大利人就只喝濃縮咖啡了。」我們的編輯馬里奧-吉亞切塔這樣建議。
波蘭
波蘭男人都是紳士。「他們為女士開門,拉出椅子到合適的位置,脫口而出的小恭維、小誇讚變化多端,不絕於耳。」波蘭《讀者文摘》編輯馬爾格爾扎塔-馬科夫斯卡說,「一些年紀稍長的男士會用呼氣的吻手禮來問候女士。」
波蘭女士很享受這種殷勤周到,思想解放的女遊客可能會認為她們令人討厭。但是您想想:波蘭男孩從小就被教育要對女士彬彬有禮,殷勤有加。所以您也這樣做吧!在和一個波蘭男士打招呼時,優雅地伸過手,感受一下他5歲時就已經和自己的姐姐練習地的禮儀。
西班牙
西班牙人喜歡吵鬧,喜歡發出噠噠聲的輕便摩托車,鳴著喇叭的汽車,吵吵嚷嚷的電視。對他們來說,製造噪音是一種內心需求。別想著在旅館前台抱怨夜間垃圾清運,從一開始就好好選擇房間吧。
「在很多公共場合和餐館,人們都高聲喧譁,能有多吵就有多吵。」西班牙《讀者文摘》文編娜塔莉亞-阿隆索說。詩人萊昴-菲利普眨眨眼解釋了為何他的老鄉們如此吵鬧:他們都是洛德利格-德-特里亞納的後裔。特里亞內是克時斯托弗-哥倫布的同伴,是第一個看到北美新大陸的人,當時他用盡全身力氣喊道:「陸地!」
美洲
巴西
巴西人看起來似乎總是剛從蛋殼裡剝出來。他們總是剛洗過澡,頭髮梳得漂漂亮亮,衣著整整齊齊所以說,不管低溫走進一家星級餐館吃飯還是去沙灘邊悠閒漫步,都把自己收拾得像個樣子!巴西科帕卡瓦納海灘是一條沙上走道,請購置一條那裡的代表性泳褲。
但是請注意,「雖然在巴西,穿比基尼的人很常見,但是光著上半身曬太陽和裸泳都是禁忌。」巴西《讀者文摘》主編拉奎爾-扎姆皮爾說。
墨西哥
大部分墨西哥人不說英語。所以無論如何都請學點零零碎碎的西班牙語。「明天」是您很快就會遇到一個詞。當一個墨西哥人想完成某件急事時,您總是能聽到這個詞------比如修汽車或水管。「而明天是可以延伸的,明天之後又有明天,延續不斷。」我們墨西哥編輯部的主任米特蘇-古茨曼說。
美國
歡迎來到無限閒聊的國度。如果一個美國人問您:「你好嗎((ow are you) ?」您可以告訴他,您在機場安檢處度過了幾個小時,然後租來的汽車壞了,您在去加油站的路上被曬脫皮了。但是儘可能簡短!給您的交談對象一個進一步加深或有禮貌地結束閒聊的機會。
「美國人喜歡聊天,幾乎喜歡一切有趣的軼事。」德國版《讀者文摘》的美籍藝術指導馬爾庫斯-瓦爾德說。但是在電梯里情況則不同。「沒有人說話,或是看其他人的眼睛。」瓦爾德說。
澳洲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人性格開朗,友好、坦誠,樂於助人,不喜歡使用正式的問候語,而是選擇輕鬆隨意的。澳大利亞人喜歡大自然,燒烤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
「如果你被邀請,主人可能會要你『帶一個盤子過來(bring a plate)』。」澳大利亞《讀者文摘》編輯部主任林恩-路易斯說,「但是這並不是字面意思的帶個盤,而是說上你帶點吃的過來!」
印度
在印度街上購物時,講價還價是必不可少的。在市場上問題能觀察到同樣的場景:一個印度售貨員為一條絲巾報了一個價格,遊客照著一半的價格去砍價。印度人搖了搖頭,遊客一再加價,售貨員繼續搖頭,搖得越來越厲害,直到他們又回到印度售貨員最開始給出的報價。售貨員繼續搖頭。
最後,雙方都變得很絕望:遊客很絕望,因為售貨員斷然拒絕了他的還價;售貨員也很絕望,因為他早同意了。請記住:在印度的一些地方,搖頭意味著同意。
「遊客不能只看身體語言,也要學學當地的『行』和『不行』兩個詞是怎麼說的。」印度版《讀者文摘》的主編桑哈米特拉-查克拉波爾提建議道。
日本
日本人對潔凈的要求極高。清潔衛生是這個國家的基礎----想想看您踏入一套日本住宅的時候吧:脫下鞋子,換上主人為您準備好的室內拖鞋。
「進入衛生間時,要脫下室內拖鞋,換上廁所專用拖鞋。」德國作家馬提亞斯-萊西說。萊西的妻子是個日本人,他已經在日本生活了10年。「如廁之後,要記得換上室內拖鞋----不少外國人都會手忙腳亂,穿著廁所拖鞋踩著榻榻米,進入客廳。」
泰國
泰國人拒絕任何形式的失控感。「展現憤怒是禁忌。」德國著名插畫家因戈-法斯特說。他在5年多前和家人一起搬去曼谷。「沒有人喊叫,或是用拳頭捶桌子。」就算有人這樣做,泰國人也會對此報以微笑。
請您在鏡子練習。請您買一尊佛像,研究佛教教義。請您堅定地相信,沒有什麼能夠讓你激動失控。如果您能做到持續保持微笑,那麼在曼谷的街道上實踐一下吧:您乘坐的公交車堵在混亂的交通中,空調壞了,您下車時發現錢包不翼而飛。「沒關係。(Mai pen rai)」對此,您微笑著說。
『譯自德國版《讀者文摘》』文/朱利烏斯-朔普霍夫 譯/南之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