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一部催人淚下的電影:《完美的世界》。在悄無聲息的暗夜裡,竟然第一次為了一個殺人犯哭了。
這部由全球電影史上標誌性人物之一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的經典電影,豆瓣評分9.1,足夠煽情,足夠感人,足夠讓人深有所思。
《完美的世界》
每個受傷的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完美的世界。
影片中的主人公布奇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殺人犯,和另一個殘暴冷血的匪徒特里一起越獄成功後,在凌晨時分闖入一戶單親家庭,挾持8歲男孩菲利普作為人質,開始了逃亡之路。
途中,布奇對菲利普表現出極大的友好,看到特里意欲對男孩不利,毫不留情地將他殺死。
在繼續駕車逃跑的路上,布奇彌補了菲利普長期以來缺失的父愛,而菲利普幫助內心傷痕累累的布奇完成了一次心靈救贖,兩人之間建立起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關係。
隨著劇情的推進,原來布奇曾有一段慘痛的成長史,當他看到菲利普時,就好像看到了曾經被忽視沒人愛的自己。
所以,布奇不能忍受別人忽視孩子,不能忍受別人訓斥打罵孩子。他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想法,珍視菲利普的各種願望,並且儘量滿足他的心愿。
《完美的世界》
當知道菲利普的媽媽不允許他做很多事的時候,告訴他可以把一切想做的事,都寫進願望清單里。
當知道菲利普沒有吃過棉花糖的時候,告訴他作為美國公民,不管紅人、白人還是藍人,都有吃棉花糖的權利。
當看到菲利普表情痛苦,急於找廁所的時候,告訴他這裡是野外,可以隨時隨地,無所顧慮地撒尿。
當菲利普沒坐過過山車的時候,把他綁在車頂體驗了一把「過山車」的感覺。
當萬聖節結束後,讓菲利普穿上鬼馬小精靈的服裝,放心大膽地去敲別人的家門,玩「不給糖果就搗蛋」的遊戲。
當好心的黑人農民收留自己和菲利普過夜之後,早上一邊放著唱片,一邊和黑人農民的妻子開心起舞,同時寵溺地滿足黑人農民的孫子想要玩後空翻的願望。
當看到黑人爺爺虐待孫子時,不顧已暴露的罪犯身份,也要給黑人爺爺一頓教訓,逼著他對孫子說「我愛你」。
《完美的世界》
布奇的種種表現,都可以解釋為幼年時期缺乏愛的「自我補償」,他對於孩子們的尊重和保護,其實是源於情感空洞中產生的一種代償行為,為了彌補內心深處遭受剝奪的創傷,不願意自己想要保護的人像他一樣遭受痛苦。
儘管如此,布奇對菲利普的愛是真心實意的。他本來是一個挾持人質逃亡的殺人犯,偏偏卻又是一個極其有愛心的大男孩。
當菲利普不願意看到布奇傷害黑人農民,朝他開了一槍後,布奇也沒有表現出來自罪犯的憤怒,而是一邊捂著傷口,一邊追著驚慌失措的菲利普,向他解釋自己只是想要教訓黑人爺爺,並沒有想殺掉他,同時大聲喊著「我這輩子只殺過兩個人,一個傷害了我媽媽,一個傷害了你」。
這時的布奇,已經打算放棄逃亡,他只想和菲利普待在一起,等待警察的到來,送這個男孩回家。
然而在分別的時候,布奇想把一直視若珍寶的阿拉斯加明信片送給菲利普,卻被一個腦殘的狙擊手一槍斃命,想想實在可惜。
《完美的世界》
換言之,對於這次警察的圍捕,布奇原本就抱有必死的決心。
對於他來說,世界早已經殘缺不堪,是菲利普的可愛質樸讓他重新看到了光明與希望,因此他把幼年時期缺失的父愛,統統都補償在了菲利普身上,他讓菲利普感受到父愛是什麼樣的,教會菲利普什麼是男子氣概,也教會他做人做事的道理。
短短的一段逃亡歷程,硬生生被他變成了一段溫馨的旅程。你會發現,讓別人聞風喪膽的殺人犯,也會有如此溫情有愛的一面。
每個受傷的人心中都藏著一個美好願望,可能那只是遙不可及的完美世界罷了。
但菲利普的出現,讓布奇完成了一次心靈救贖之旅,他不再恨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而是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中,重新找回了愛。
《完美的世界》
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塞萬提斯曾言,父親的德行是兒子最好的遺產。
在一個家庭中,父親這一角色,對孩子的影響深遠。
但在我國的社會和文化中,一般都是母親或老人作為孩子照料者的角色,而父親的作用卻被很多人忽略了。
研究表明,父親是孩子生命中接觸的第一個男性形象,他的形象會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對待家庭成員和為人處世的方式,也會是孩子學習的模板。
相較於母親而言,在情感發育上,父愛的投入深深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作用很大,有時甚至比母愛更重要。
因此,一個完美的家庭狀態,應該是這樣的:
首先,父親要注重與孩子的互動程度,能主動照料孩子,和孩子多多交流,一起玩遊戲。
其次,父親要確保父愛的可及程度,在孩子需要父親的時候及時給予回應和支持。
第三,父親要保持和母親一樣的盡責程度,在撫養孩子時,儘可能多地滿足孩子成長需要的資源需求,包括物質上的資源以及其他精神層面等無形的資源。
總體來說,父親的角色對孩子的人格形成、認知行為、親密關係、精神健康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所以,讓孩子感受來自父親的愛和溫暖,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