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黃啤?啤酒可沒這麼簡單~
我小時候經常看到老爸跟他的一群朋友,一箱一箱地喝啤酒,那時候喝的燕京和嶗山,偶爾高端局會喝藍帶百威。到今年快60歲了,喝的仍然是這類啤酒,沒有任何改變,在他們這輩人的觀念中,啤酒就這樣。
起碼得是2箱起
從大學開始,再到上班步入社會,我也很難完全躲過酒這樣一個社交必備品。白酒雖然是中國的國酒,但是因其過於辛辣嗆鼻的感覺讓我一直無法鍾情,反而對啤酒這個舶來品更容易接受。一來二去,雖不像父輩那樣酗酒,但也對啤酒有了認知和喜愛,尤其是精釀。
其中的IPA更是最愛
話說「一入精釀深似海」,這話一點毛病都沒有。那什麼是精釀啤酒?是否覺得在餐廳喝的100塊錢一杯的德國啤酒是頂級了?啤酒罐裡面打出來的鮮啤就是最棒的口味了?如果你不了解第一個問題,而且對後兩個問題的回覆都是Yes的話,諸位與我的老父親一樣需要普及啤酒的知識。
啤酒經過幾千年的歷程,它的釀造工藝始終離不開四大元素:水,麥芽,酒花,酵母。當然,工業啤酒為了降低釀造成本,採用米,澱粉等物來替代,結果就是造成啤酒風味的下降。說回正題,不同的發酵工藝讓啤酒從分類上分成兩大類:艾爾-採用上發酵技術,發酵溫度比較高,口味重,水果的香氣更加濃厚,且因其口味變化多樣而產生非常多的種類;拉格-採用下發酵技術,發酵溫度比較低,比較爽口溫和。
範圍之廣,種類之多,看得人眼花繚亂
基於這兩大類啤酒,又衍生了上百種細分的類別,為了更加輕鬆易懂,我們只挑選一些經典類型進行說明。
American Lager 美式拉格
其前身是捷克皮爾森啤酒。美式拉格奠定了現代工業啤酒的基礎,說白了就是我們最常見的啤酒,不管是純生還是清爽,不管是百威還是哈啤,幾乎都是這類風格及其衍生品。它們占據了國內99%以上的市場份額,卻只是啤酒家族的一個細小分支而已。而國人的啤酒認知,也被這類啤酒給牢牢限制了。
Porter/Stout 波特/世濤
源自英國,採用烘焙麥芽經過上發酵法釀造,最初的重口味是英國底層人士的最愛,後來工藝以及原料的升級讓味道和口感得到極大優化,從此迎來了更大市場。它也是我們國人經常說的黑啤,但並不是顏色為黑色的啤酒,就能夠稱之為黑啤。 現在國內在售的健力士就是一款標誌性的產品,雖然它的口味偏淡。
Pale Ale 英式淡色艾爾
誕生於18世紀,採用焦炭麥芽上發酵釀造而成,酒體顏色較淡,但強調果味和酒花的苦味,是歐洲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品類之一。
IPA 印度淡色艾爾
當年英國在向印度運輸Pale Ale 英式淡色艾爾的時候,因為運輸路途較遠,時間又長,為了延長啤酒的保存時間,就在酒類投入了大量的酒花,使得啤酒在桶內發酵好幾個月。在這個過程中,糖分被更多分解從而提升了酒精濃度。IPA看起來酒體清淡,其實酒花香氣和苦度是非常高的。毫無疑問,IPA是現今市面上最受歡迎、品種最多的精釀啤酒類型,世界各地的獨特酒花與水源,成就了無數擁有自己品牌粉絲的牛氣小酒廠。
Witbier比利時小麥白啤與Weissbier德式小麥白啤
先說比利時的小麥白啤,福佳白算是其中的代表(其實是大麥芽與小麥芽混釀),這類啤酒的特色是大膽加入橘皮、芫荽籽等香料,進一步增加柑橘味水果芳香和香料味,與德式的丁香酚、香蕉酯和吐司麵包味大不相同。而德式小麥白啤的基本特點是:外觀渾濁,氣泡細膩充足,沙口感強烈,爽口,香氣和味道有酵母濃郁的丁香酚、香蕉水果酯類和小麥帶來的吐司麵包香。可以說,某德國啤酒坊賣的這種酒,建立了我們對高端啤酒的最初認知。雖然在超市貨架上也遍布這種德啤的身影,但還是奉勸諸位擦亮眼睛,不要被國外的「水啤」給騙了。
精釀入門之選
精釀入門之選
Lambic拉比克
這類啤酒因為依靠自然野菌發酵,以其酸爽和霉香著名,其釀造工藝可與葡萄酒相媲美,基本上比利時出產的水果啤酒都使用此工藝進行釀造。例如國內很知名的林德曼系列,非常有女性市場。
口味,包裝,規格,都瞄準了女性市場
短短的篇幅,其實根本無法將啤酒的發展史以及現今流通的品類一一闡述清楚,只是希望用這篇文章為大家普及最基本的知識,讓大家在酒桌飯局上有更多談資的同時,也能「喝好點,少喝點」,這才是對自己更加負責的生活方式不是麼。
我爸對精釀的評價很通俗易懂,精釀=水啤 白酒,不科學但是很形象。現在他也徹底入坑。不過我的日子更難熬,在未來的日子裡,他喝的酒都落在我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