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名勝古蹟眾多,有的廣為人知,有的冷門無人問津,尤其是那些低調藏於民間的歷史文物,每一次的發現都給人驚喜和震撼。在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的一個小鎮鄉村之中,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廟,雖然在當地家喻戶曉,但在外界少有人知,可就是這樣一座小廟卻吸引過很多國內書畫名家前往參觀遊覽,可見它的不尋常。
這座寺廟名叫寶梵寺,聽其名字就給人不凡的韻味,而它也確實區別於一般的寺廟。據資料介紹,寶梵寺最初名叫羅漢寺,又名羅漢院,建於北宋,後被北宋英宗賜名「寶梵寺」,取佛教三寶、梵剎之意,稱之為「佛中之聖,梵中之寶」。寶梵寺在明、清兩代有過重修,距今已近千年歷史,寺中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明、清兩代古建築,現已是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在寶梵寺中,真正吸引人的是寺中遺留下來的明代壁畫,正是這些壁畫使得那些書畫名家先後前來這處偏居一隅的小廟,並留下了眾多書法墨跡。而這些明代壁畫十分珍貴,歷經500餘年仍然保存完好,在業內稱其可與敦煌壁畫媲美、蜀中明代壁畫代表作,在民間更被人們稱之為「仙畫」,但關於這些明代壁畫的來歷卻是個謎。
在史料記載中,只知寶梵寺在明代化成年間重建時,寺內僧人請畫工在大雄殿內牆壁上畫有12幅壁畫,這些壁畫以佛教人物為題材,現今僅存10幅,另兩幅已被毀。但這些壁畫到底出自何人之手卻不得而知,因為這些明代壁畫風格頗似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的壁畫手法,而吳道子又擅長佛、道兩教人物畫像,並且多見於壁畫之中,所以民間流傳此畫為吳道子「顯靈」寶梵寺所作的「仙畫」。另有一種說法則說是由一位「神仙老人」點帚成畫,不過都是傳說,無從考證,但為這些國寶級的壁畫更增添了些許神秘莫測之感。
這些「仙畫」分布在寺內的大雄殿中,10幅壁畫總繪有上百尊法像,描述的是神仙、菩薩、羅漢齊聚共赴佛會的場景。這些人物造型優美,衣帶飄飄,仙氣十足,每尊法像動作無一重複,面部表情豐富,刻畫得生動形象,或聆經說法,或穿針引線,或竊竊私語,雖然畫的是佛門人物,卻接近人間百態,天上人間,融為一體。而這些畫面色彩豐富,視覺效果強烈,十分富有藝術美感。
在寺內的觀音殿中,還有4幅從距寶梵寺1公里以外的定靜寺中遷移過來的壁畫,其繪畫年代與寶梵寺壁畫相差不遠,為4幅《諸天朝貢》圖,4幅壁畫共二十四尊法像,包含佛、道兩教神仙形象,與大雄殿中壁畫同樣精美。
寶梵寺壁畫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超高的智慧和技術,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值得我們去觀賞,而承載著壁畫的寶梵寺低調居於鄉間一隅,不被外界所知,致使這些藝術瑰寶鮮有人問津,對於珍貴的壁畫而言,或許不失為一種保護,但也未免有些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