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的孩子會的,我的孩子不會?「三歲看大」教爸媽如何了解孩子的成長發育

作者:CUP       2019-05-13 12:34:36


文/李躍兒

曾經我如此介意,別的孩子會背唐詩,他卻不會;

曾經我如此介意別的孩子會騎車,他不會;

曾經我如此介意別的孩子熱熱鬧鬧玩在一起,而他獨自在角落看書;

曾經我是如此介意......他......為什麼不能......

---以上內容摘自李網論壇

三歲看大---看什麼?

「三歲看大」到底要看什麼?是指要科學的、按照個體成長的規律來「看」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別的孩子會的,我的孩子不會?「三歲看大」教爸媽如何了解孩子的成長發育

1

一樣的年齡,不一樣的孩子

一個兩歲的孩子可能已經伶牙俐齒,而另一個兩歲的孩子卻只能發出咿咿呀呀的模糊語音。這樣的情況令家長感到非常迷惘,不明白到底該如何看待這樣的情況。

「孩子都是一樣的」是說人的生長規律是一樣的,但並非說每一個孩子成長的時間和水平都相同。

具體情況與遺傳和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遺傳使得某些孩子在同一階段某一項能力非常突出,而另一些能力要晚一些發展,各不相同,因而也不具備可比性。

天才也並非是後天教育的結果,而是天生在某一方面或全方面的能力特別突出。

美國心理學家艾倫·溫納(Ellen Winner)寫過一本書叫《天才兒童:神話與現實》,對天才孩子和普通孩子進行了詳細的比較,向人們揭示天才孩子的秘密。

書中提到一個「數字童子」的案例:

凱利一歲半對字母和數字著了迷。

他時常一邊用手把玩黏在冰箱上的塑膠字母,一邊一遍遍地唸叨字母名稱。凡是他找得到的玩物,如筷子或積木之類,全都成了他用來擺字母與數字的材料。

兩歲時,有人給了他一本日曆,他就不厭其煩地朗讀上面的數字,看見旅館房間門上的數字,會立即讀出聲來。

兩歲半時,母親頭一次帶他去辦公室,他就被辦公室門上的數字迷住了,很快搞清了麗茲在303,寶利娜在323,霍華德在324。

三歲時,父母帶他去露營,走到公園門口時,管理員要特許證號碼,父母都記不清了,凱利脫口而出:「502—VFA。」

凱利五歲時,可以一連三個小時獨自玩數學活動——擺卡片或木條、算題、在計算機上玩數學遊戲等,從不覺得累。

五歲的凱利稱自己為「數字童子」,他與數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毫無疑問,凱利對數字的迷戀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無法通過教育手段或嚴密的訓練,使一個兩歲的孩子達到凱利的狀態;也無法通過教育和講道理,讓一個五歲的孩子在三個小時裡獨自進行數學活動。

天才兒童總是對他們擅長的項目具有極大的熱情,這種熱情無法通過外部的訓練達到。

成人如果認識到這一點,就需要懷著一顆平常心,喜悅地接納孩子,在他現有的基礎上,幫助其成長為一個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快樂生存的人。

2

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們通常會讚賞樂觀型的孩子,因為他們熱情開朗、活潑好動、樂於去試探沒有見過的新鮮事物,也會在被新鮮的事物吸引之後,無法深入持久地研究下去。

隨著年齡的增長,世界上能夠吸引他的事物逐漸地變少,但他會從很多事物中發現最感興趣的那麼幾項,開始深入地探索,他仍然會帶著樂觀熱情的個性,將來成為生活的享受者。

這個深入探索的時間可能在八歲,可能在十歲、十六歲,甚至二十五歲,總之,你會發現,他一樣會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得非常好,只要他身心健康。

而另一些孩子有可能完全相反。

他們不茍言笑,對身邊所有的事物都抱持謹慎的態度,絕對不會做先吃螃蟹的人,他也不必非得做那個第一個嘗螃蟹的人。

每到一個新環境,他都會沉著冷靜地默默觀察一番,有時候,他們的這種狀態在成人看來好像對周圍的事物不感興趣,但是當他們選中其中一項事物的時候,就會默默地長時間地探索。最終達到對周圍環境的完全了解。

雖然這兩種孩子的表現形式完全不同,但最終結果可能是相同的。

如果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好的情況,那一定是孩子身邊的成人給他的評價有問題。

比如成人可能覺得樂觀型的孩子不夠有耐心、不腳踏實地,試圖培養他的耐心,在孩子試圖放棄一項事物時,批評他:「你真沒耐性,這點時間都堅持不下來。」

三番五次地這樣做,孩子可能從此把自己定位成這樣一個人,無意識地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最終果然做到了成人的「願望」。

常常會看到一些成人這樣說自己:「我特別沒耐心,常常丟三落四。」既然對自己的缺點這麼清楚,為什麼會無法改正呢?

恐怕他在童年時就常常這樣被大人批評,潛意識裡已經把自己的人格定型了,覺得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改變,於是也就放棄了改變的願望。

為什麼別的孩子會的,我的孩子不會?「三歲看大」教爸媽如何了解孩子的成長發育

3

怎麼比較孩子,發現問題

對孩子的發展狀態進行比較是有必要的,但我們只能用孩子的前一階段和現在比較,而不能將這個孩子與那個孩子比較。

只能用孩子的個體發展水平與普通發展水平比較,而不能挑出孩子發展緩慢的部分與其他孩子發展快的部分比較。

4

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

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懂得「正確評價孩子」這句話,要想真正做到卻並不容易。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

1. 你對孩子感到欣慰的方面有哪些?

2. 你對孩子感到擔憂的方面有哪些?

當你將兩方面的內容列出之後,也許會發現,你現在感到擔憂的問題正好是由於感到欣慰的方面造成的。

比如這位家長對自己孩子的評價表:

欣慰的方面:

懂道理——當他要做的事大人不同意時,給他講講道理,就不再做了。

體貼人——媽媽有時下班回來累了,孩子會問:「媽媽你怎麼了,是不是不高興?」如果媽媽說累了,孩子就趕快說:「媽媽你快坐下休息吧。」這時都會感到心裡很溫暖。

乖——從來不惹事,不會使家長擔心,不去做那些危險的事。

聰明——走過的路就能記住,能認識很多車的牌子,兒歌讀幾遍就能背下來。

擔憂的方面:

膽小——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總是不敢主動上前找小朋友玩。別人搶他的東西,只是哭,有時候只是默默地看著別人把他的東西搶走。

特別黏媽媽——只要媽媽下班在家,就緊緊貼在媽媽身邊不願意離開。

不願意自己玩——總是要大人陪他玩。

為什麼別的孩子會的,我的孩子不會?「三歲看大」教爸媽如何了解孩子的成長發育

這個例子中,孩子為什麼會懂道理?一種可能是家長在講道理時的氛圍非常令人緊張、不舒服,這種氛圍使孩子放棄了所做的事。另一種可能是,家長講道理時臉色沒有以往那麼和藹,使孩子感到害怕,所以放棄。

第二條是孩子非常體貼大人。其實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於自主敏感期,只知道自己的想法和做到自己的願望,他們無法換位體諒別人,也沒有成人那樣疲勞和生氣的經驗,不懂得出現這種狀況時的心理感受,一般無法體諒別人。

如果一個三歲的孩子出現「體諒別人」的情況,一定是訓練出來的。他把發展的力量用在了時時觀察別人的臉色,不能忘我地進行思考和探索。

這位家長對孩子感到欣慰的地方,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正是要感到擔憂的。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退休男人難相處,怎麼辦?柴門文:讓他們停留在青春期就好


寶寶發燒到38度、39度、40度的常見應對方法-小孩生病,小孩發燒退燒


這名才8歲史上最「性感小女孩」的網美,大家吵著等她10年,當網友看到媽媽竟爆衝:「母親終究是本體啊」


鄰居:「你這一代人強勢,看你下一代人還強不強勢」


我為他生了一兒一女,問他拿錢幫孩子交學費,他反對我又打又罵


婆婆你又不是只生了一個兒子,為什麼以後就都靠我們了


婆婆生了三個兒子,曾笑話別人無子,如今躺床上無人照顧被人笑話


女子痴迷網戀:拋夫棄子全國尋網友找真愛,成「癮」改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