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是一種什麼病?
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病胃病,是比較嚴重的情況,胃的損傷已經到了胃的粘膜肌肉層了,而胃炎一般只是到了粘膜淺層。
胃潰瘍一般是很難通過飲食調理能夠治療好的,如果胃潰瘍沒有治癒,就可能出現嚴重的後果,例如出血,潰瘍穿孔,幽門梗阻,甚至癌變。所以,對於胃潰瘍,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
胃潰瘍可表現為劍突下疼痛,餐後1小時左右明顯,經過1-2小時後症狀緩解。除了疼痛,胃潰瘍還可以出現腹脹、惡性、嘔吐,反酸,噯氣,燒心等不適。
胃潰瘍出血,患者還可以表現為黑便或者嘔血。長期的胃潰瘍,患者可出現營養障礙,表現為營養不良,消瘦,貧血等等。
出現胃部症狀,都要做胃鏡,通過胃鏡來確診,這是診斷胃潰瘍的金標準。
1、幽門螺桿菌感染
Marshall和Warren因1983年成功培養出幽門螺桿菌,並提出其感染在消化性潰瘍發病中起作用而獲得2005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大量研究充分證明,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
2、藥物及飲食因素
易致胃潰瘍的藥品:
(1)各種阿司匹林製劑:長期或大劑量服用可引起胃痛及不適,嚴重者可有嘔血、黑便等,胃鏡檢查可發現胃黏膜炎症、糜爛及潰瘍形成。
(2)激素替代藥:消炎痛和保泰松這類藥物屬激素替代藥,對胃黏膜有直接的損害作用,可導致急性胃潰瘍。
(3)解熱鎮痛藥:如A.P.C、撲熱息痛、去痛片以及感冒通等感冒藥。
(4)治療冠心病的藥物:如藻酸雙酯鈉(P.S.S)、潘生丁、利血平,也可導致胃潰瘍,甚至胃出血。
(5)消炎藥:紅黴素、乙醯螺旋黴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容易造成胃的不適。
(6)抗癌藥及其他:各類化療藥物往往造成胃腸刺激。
3、胃酸和胃蛋白酶
消化性潰瘍的最終形成是由於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胃酸是潰瘍發生的決定性因素。
4、應激精神因素
急性應激可引起應激性潰瘍。長期精神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的人易患胃潰瘍。
5、遺傳因素
在一些罕見的遺傳綜合徵中,如多發性內分泌腺腺瘤I型、系統性肥大細胞增多症等,胃潰瘍為其臨床表現的一部分。
6、胃運動異常
部分胃潰瘍患者存在胃運動障礙,如胃排空延緩所致胃酸分泌增加,十二指腸-胃反流所致膽汁、胰液和溶血卵磷脂對胃黏膜的損傷。
7、其他因素
如I型單純皰疹病毒局部感染可能有關。腎移植或免疫缺陷的患者中,巨細胞病毒感染亦可能參與。
目前絕大部分胃潰瘍患者通過藥物治療,就能達到治癒,無需通過手術治療。藥物治療能控制症狀,促進潰瘍癒合,預防復發及避免併發症。
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藥物分為以下幾類:
1、抑制胃酸分泌藥:主要有H2受體拮抗劑和質子泵抑制劑兩類。H2受體拮抗劑常用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尼扎替丁等;質子泵抑制劑常用有奧美拉唑、蘭索拉唑、雷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等。
2、胃黏膜保護劑:與抑制胃酸分泌藥聯合應用後,可提高潰瘍癒合質量,減少潰瘍復發,常用有硫糖鋁、膠體鉍,枸櫞酸鉍鉀、米索前列醇等。
3、胃腸動力藥:主要用於出現噁心、嘔吐、腹脹等症狀的患者以促進胃腸排空,緩解症狀。常用有嗎丁林等。
4、根除幽門螺旋桿菌藥物:目前無單一藥物可有效根除幽門螺旋桿菌,須聯合用藥,方能提高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率。常用有克拉黴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四環素、呋喃唑酮、某些喹喏酮類如左氧氟沙星等。
5、胃潰瘍規範化治療的療程一般為4-6周,部分需要維持8周,前2周一般為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隨後繼續予以抑制胃酸分泌及保護胃黏膜的藥物鞏固治療。
6、得了胃潰瘍,大部分病人一般經內科治療能夠治癒,不需要手術治療。只有在以下情況下才需行手術治療:潰瘍大出血藥物不能控制;潰瘍穿孔;瘢痕性幽門梗阻;藥物治療無效的難治性潰瘍;潰瘍高度懷疑癌變。
1、食用無機械性和化學性刺激、含膳食纖維較低、易於消化的食物。
2、避免食用未加工的土豆類、含粗纖維多的蔬菜和水果、易刺激胃酸分泌的肉汁湯液、難
3、消化的糯米和堅果、強烈的調味品以及濃茶、咖啡、酒等。
4、少食多餐,每日5~6餐。在烹調方法上,應切碎、制軟,或製成泥狀。
#清風計劃##預習你的6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