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造型技法是樹木造景所必不可少的手段。
我們可通過各種造型技法來完成理想的樹木盆景造型。在這裏將主要介紹主幹造型技法、枝片造型技法、根部造型技法、整體造型法。
一、 主幹造型技法
主幹造型可以通過傳統的蟠紮( 棕絲和金屬絲)、修剪和主幹的人工快速造型處理及栽植時主幹的傾斜等方法進行。這裏只介紹主幹的快速造型法。
1、樹幹雕飾
通過人工措施造成樹幹老態, 方法很多, 如雕刻樹幹、錘擊樹幹、撬樹皮、撒樹皮、朽蝕法等都是有效的。
(1) 雕刻樹幹
在樹木盆景製作中, 往往需要藉助雕刻來表現一種雖死猶生的殘缺美, 即所謂枯乾式,又稱舍利幹。這種殘缺美並不是幹身空洞, 木質腐朽脫落, 而是經雕刻後的樹幹造型, 其雖由人做, 卻宛如天成, 有很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我國及日本的盆景藝術家常用松柏類樹種做成舍利幹, 把大自然中樹木枯榮並存的景觀, 濃縮在伸手可觸的盆景中, 顯示了極高的藝術造詣。
雕刻樹種的木質部應具有緊密、堅硬、耐腐朽、不易老化剝落、保存時間長等特點。可雕刻的樹種最好是真柏、刺柏、側柏, 其次是黑松、日本五針松, 再就是雜木類的木、雀梅、枸骨、三角楓、柞木及觀果類的石榴、觀花類的梅樁等。雕刻的樹幹要有一定的年齡。
既可在枯死的幹上雕刻, 也可在活的幹上進行雕刻。雕刻時要把握好觀賞面的選擇, 枯與榮的對比, 水路( 樹木的吸水線) 的取捨, 形體的刻畫, 線脈的轉折銜接, 粗細的對比, 截面的處理, 等等。
雕刻要領
雕刻前先準備好工具, 常用的雕刻工具有劃線筆、電鑽、不同型號的雕刻刀, 榔頭、鋸, 粗細木砂紙、防腐劑等。
先截去多餘枝幹, 然後確定最佳觀賞面。一般最佳觀賞面的確立應具備下列特徵: 主幹宜左右彎曲, 而不是前後彎曲, 且變化最為明顯, 裸露較多, 頂冠的重心略向前面傾斜, 而不是向後倒。
當最佳觀賞面確立後, 應構思雕刻畫面。可用鉛筆勾畫構思草圖。處理好枯榮比例。一般情況下, 活體大於枯體, 如因原材料限制或個性特色的需要, 也可以枯為主, 枯面要相對集中, 主要在冠下、冠內或冠外, 其他處略有點綴作呼應。操作時要大膽細心, 避免雕刻失誤。
構思好後即可雕刻。雕刻時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 其一是舍利幹與水線的關係處理。柏樹舍利幹的製作首先要考慮吸水線的位置、寬度及走向問題。吸水線是生命線, 它是一棵樹生長供養的通道, 處理是否合理是一件作品能否成功的關鍵。一般來說水線的位置要在正面能看見, 不能完全位於樹幹的背面。水線的寬窄因視具體的樹形而定, 樹大則水線寬, 樹小則相應窄些。在切割水線時, 一般先要留得寬一些, 水線隆起後再行邊沿的修飾。
切割後的水線邊沿最好用癒合劑塗擦, 以防皮層水分散失, 並可促進癒合, 如是春季還可以防止天牛的危害。水線切割的時機應在氣溫20~25℃ 的春秋季節為好。其二是舍利幹不同部位的線條變化。舍利幹是木質化的結果, 所顯示的是木質紋理的變化, 包括深與淺、粗與細、凹凸的對比, 線條的屈曲轉折、走勢的流暢。製作時要抓住直線條變化的特點, 重點是具有扭曲特點的木質紋理; 樹幹與樹枝交結處的紋理。其三是不同情況的斷面處理。舍利幹製作過程中往往遇到的斷面較多, 難度較大, 初學雕刻者一般不熟練, 造型時心中無數, 會將斷面處理成凹陷的圓形洞穴, 或隆起的平滑圓頭甚至炮彈頭狀。平滑圓潤則顯匠氣無味,實不可取。正確的製作方法是將斷面設於主幹頂端, 製作時根據木質纖維的走勢特點, 以破平立異為原則, 製造長與短, 收與放, 虛與實的參差效果。如是扭曲的樹幹一定要營造出旋轉的動勢; 如斷面有斷枝杈或結節之類, 造型時可借形、借勢, 創造出富有變化的舍利幹形象( 下圖 )。總之要根據具體的條件來決定造型。
旋轉與舍利幹
製作順序
a. 根據構思的草圖, 用彩色筆將需雕刻的部位描出來。
b . 用切割刀將表皮剝掉, 將需要雕刻的木質裸露, 其水路部分切線要平整、光滑、流暢、利於水線的癒合隆起和美觀。
c. 用雕刻工具把大的塊面刻畫出來, 用筆勾畫主要溝槽流動的方向, 再進行規劃。大的型體確立後, 再進行局部的精雕細刻, 削除粗加工遺留的人工痕跡。雕刻完畢後, 用不同型號的砂皮紙沿溝槽上下摩擦。摩擦結束後, 還需擠壓磨光。如雕刻部位較濕, 可晾數日,等表面乾燥後再打磨。一個月後, 雕刻的木質基本幹透, 再塗刷石硫合劑數次。
(2) 劈幹
對一些型體臃腫的黃楊、梅、三角楓等, 可根據需要進行對劈、斜劈造型。例如, 一株瓜子黃楊較粗壯, 上下過渡或鋸口較大, 顯得笨拙呆板, 可用鋸刀將其一分為二做成兩株(下圖 , 也可用斜劈方法砍去。又如生命力強的刺柏, 先栽植, 在生長季節用棍劈打枝杈, 使其裂開, 任其生長, 3~5 年後效果甚佳。
(3)錘擊樹幹
劈幹
當樹木的某一段粗細過渡不理想, 為了使年輕的樹木變得疤痕累累、歷盡滄桑, 可用木棒在適當位置上間隔錘擊, 錘擊容易促使傷口上的樹木細胞增長、膨大, 這種方法最好在樹木生長旺盛的初夏進行, 有益於傷口的癒合。但錘擊的方法應慎用或儘量不用。
(4)撬樹皮
在樹樁或苗木生長旺季( 5~6 月) , 在樹幹的一定部位用尖刀插進樹幹的樹皮內, 順韌皮部輕輕撬動, 使樹皮與木質部慢慢離開, 注意用力不可過猛, 撬皮面積也不要過大。這樣經過一個生長季節的癒合生長, 樹幹便長出高低不平的瘤疤。
2、彎曲
將一棵直立樹幹或直伸主幹, 通過加工造型進行彎曲, 是增加藝術內涵和欣賞效果的一種有效方法。常用的有垂吊、鋸折、刺幹等方法。
(1) 垂吊法
是一種常用的彎曲方法, 較簡便, 一般多用於小樹幹彎曲加工。具體操作是用繩索或鉛絲拴住一塊重物, 吊縛在欲彎曲樹幹的某一部位, 經1 ~ 2 年, 即能彎曲定型( 下圖)。吊紮時, 吊垂的彎度, 一定要大於原定的彎曲度。
因彎垂樹幹拆去垂物後, 有向上回升的習性。
垂吊法
(2)鋸折法
這種方法, 常用於較粗的樹幹, 此時垂吊法往往不能解決問題, 可用此法。一般在春天, 樹木開始萌芽, 樹木內的液體已正常流動, 這時鋸折有利於鋸口的癒合。鋸折的方式一般有單鋸口彎折和多鋸口彎折兩種。
單鋸彎折方法是在樹幹彎折處的外側, 鋸一道切口, 深達樹幹直徑的23 , 再將樹幹向內側彎折, 僅以少許木質與皮層連接, 用鉛絲或棕絲綁紮固定, 不使動搖。然後, 另行鋸削一個性狀與鋸口相吻合的木楔, 緊緊塞在樹幹彎折外側V 形缺口中, 外麵包以較薄的苔蘚或草泥, 並保持濕度。2~3 年後, 斷處可癒合定型。
多鋸口彎折方 法是在樹幹彎曲處的外側, 鋸5 ~10 道切口, 深度達樹幹直徑的13~12 , 然後將樹幹向內側彎曲, 用鉛絲或棕繩綁紮固定。這時, 鋸口也呈張開狀, 但比單鋸口的張開度小得多, 可以不加木楔, 直接包上潮濕苔蘚或草泥即可。
(3)刺幹法
一般在冬末春初, 樹液開始正常流動前, 或芽的萌動即將開始前為宜。常用方法有槽刺和穿刺。
槽刺製作時在樹幹彎曲部位鑿一條較長的縱向深槽, 然後強行彎紮。
穿刺是常見的方法。製作時用尖利的刺刀, 縱向刺透樹幹, 並從上至下劈裂, 使彎曲部位出現一條長縫, 然後再彎紮, 如下圖 所示。此外, 還可以圍著樹幹, 由下向上進行轉刺, 每轉120°刺一刀, 轉一周刺三刀, 而第四刀的方位剛好與第一刀相同。轉刺時, 各刀的上下間距, 越往上越縮短, 各相鄰的劈縫, 可以上下交錯。按照這種方法刺過的樹幹,用手將其豎直扭轉, 成扭旋狀, 然後緊靠樹幹釘一根木樁, 將扭旋樁樹幹緊紮在木樁上, 固定好, 使其不能自行回復原狀。1~2 年後, 樹幹的扭旋縫完全癒合, 即可拆去木樁。
穿刺法
二、枝片造型技法
枝片造型技法是樹木盆景造型過程中, 使枝托成形的一定規範和章法。這裏以嶺南盆景的枝片造型技法為物件, 重點研究枝托的形態、出托的位置、角度以及枝的氣質和神韻。一件盆景作品成功與否與其枝片造型技法運用的好壞程度有著密切的關係。事實上自然形成的上佳樁頭很少見, 大多數屬普通樁頭。因此, 要把一件普通樁頭培育成精品盆景, 就要合理地運用枝片造型技法和各種技藝去補充其先天的不足。一托好的精華枝片能起「 一好遮百醜」 的作用。有經驗的盆景製作者往往會善用枝片技法, 從而使作品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