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會影響孩子的心血管健康、大腦、學習以及行為模式。晚睡往往造成孩子躁動愛哭鬧,個性怯懦,缺乏行動力,意志力薄弱,也會讓孩子長不高,甚至性早熟。很多媽媽抱怨,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到了晚上,孩子怎麼也不願意上床睡覺。那應該怎麼辦呢?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不會自動發展形成,必須依賴大人為他們養成。
孩子究竟要睡多少時間,才可以,我們看下面這張表:
孩子幾乎都是家中的寶,大人無不傾注全力照顧孩子,讓他們吃最好、用最好,想要將他們培養成體格健美高大的孩子。有研究表明,孩子的身高70%取決於父母基因,30%取決於後天。在這30%的外在因素中,睡眠對身高的影響排名第一,超出運動和飲食。
這是因為在睡眠中會分泌出生長激素。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主要在晚上進行,分泌得越多,就越有助於生長。生長激素分泌最多的兩個時段,分別是21:00—1:00,5:00—7:00。
不過並不是一到晚上9點,生長激素就開始按時大量分泌,它的大量分泌必須有個前提:只有在深度睡眠時才會發生。而人一般在入睡後半小時至1小時,才進入深度睡眠狀態。
晚睡或睡眠不足,就表示醒著的時間太長,對身體而言是一種過度刺激,進而會引發人體的壓力反應,誘發腎上腺大量分泌腎上腺素。
所以睡得越遲,分泌的生長激素就越少,對孩子的身高越不利。而人一般在入睡後半小時至1小時,才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如果9點的時候,孩子還沒上床,或者已經上床但還沒睡著,又或者已經睡著但還沒進入深睡眠狀態,那麼生長激素的分泌量就會大大降低,從而影響孩子的身高。
孩子年幼,身體處於生長發育的階段,晚睡會導致孩子休息不足感覺疲憊,時間長了脾氣會變得暴躁,易怒很難平靜,甚至會因無法平穩入睡的壓力反應,導致情緒亢奮。
情緒亢奮時會引起血壓,心跳,呼吸加速,增加了患心血管的幾率,一般到35歲之後容易表現出來,所以如果放任孩子晚睡或睡眠習慣不良,相當於給孩子埋下心血管疾病的種子。
有一位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媽媽牽著八歲十個月的女兒一同就診,被醫院診斷為性早熟,她身高不過一百三十二公分,體重二十六公斤,乳房卻已經發育。問診之下,才知道這孩子長年以來都是每天晚上十一點才就寢,第二天早上六點三十分起床。
在生理上性早熟患兒由於骨骼發育過快,剛開始,其身高會高於同齡兒,但之後,便會應骨骺癒合提前,導致最終身高低於常人。而在心理上,過早的性發育,性激素水準同時增高,患兒會出現與其年齡不相適應的性心理、性衝動,這時,家長如果沒能給予其正確的引導,很容易使患兒產生心理障礙,甚至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睡眠處在「生命金字塔」的最底端,這種最低層次的需要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會引發精神上的煩躁、焦慮不安、情緒不穩等問題。輕則造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學習成績;重則情緒會變得反復無常,破壞人際關係;有的學生甚至會因情緒不穩而容易衝動,產生攻擊性。
在睡眠階段,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會產生叫做細胞因數的蛋白質,我們的身體依賴這些蛋白質來打敗感染、疾病和壓力。它同樣也幫助我們的身體得到休息,使得我們的身體能有能力進行自我治癒。睡眠缺乏會影響這些細胞因數的數量,影響免疫系統,從而增加患感冒和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晚睡或睡眠時間不規律會影響兒童智力發育,反應遲鈍,閱讀能力降低,算數水準下降,記憶力減退,只有晚上得到充足的休息,白天才有精力發揮最好的精神狀態,接收新事物以及知識的水準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
那些睡眠不規律人的記憶力遠遠不如正常睡眠的。因此,孩子早睡覺,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會幫助大腦運行暢快,記憶力也好,讀書時事半功倍。
01:觀察睡意暗示行為
當寶寶產生睡意時會發出暗示訊息,例如:揉眼睛、打呵欠,薛惠珍護理長建議家長可連續觀察1~2周後,瞭解寶寶的生理作息,再來制定適宜的睡眠時間,在寶寶容易感到睡意的時間培養自行入睡的習慣,將可以更快獲得成效,也可免除家長的挫折感。
如果寶寶的生理時鐘無法與家庭作息配合,家長可藉由分別列出寶寶與家庭作息週期表,瞭解其中差異,慢慢將時間差調整至雙方皆可接受的範圍。
02:營造舒適睡眠情境
光線—建議家長可利用明亮與昏暗的光線幫助寶寶辨別醒著與入睡的環境差異,提醒家長白天可拉上窗簾減少光照度,夜晚則關掉室內燈光,僅保留一盞小夜燈供夜間探視使用,若寶寶半夜醒來也不易感到驚恐。
溫度—室溫保持25℃上下是最舒適的溫度,家長不要給予寶寶穿著過多衣物,以免因流汗造成不適影響睡眠。
雜音—睡前1小時儘量保持居家寧靜的氣氛,若家長未一同入睡,應儘量減少雜音擾亂寶寶睡眠。不需要在寶寶睡眠時刻意保持絕對安靜的環境,以免養成寶寶對雜音更加敏感。
寢具—輕柔的寢具可提供舒適的觸覺感受,對於幫助寶寶入睡具有正面效果,但須注意床的四周不可放置容易造成窒息的厚重棉被或繩索,以免在家長離開時發生意外。
03:建立規律就寢模式
寶寶睡前1個小時可以開始進行一連串ending儀式,例如:洗澡、喝奶、刷牙、換穿睡衣、說床邊故事、聽音樂、道晚安…,透過規律的睡前儀式,等於是對寶寶下達「做完這些事就要睡覺」的指令,協助寶寶自然而然養成入睡認知。
04:給予適當安撫替代
不抱不搖,不代表完全不給予安撫,畢竟這個階段的寶寶還是很需要父母的關愛,親密的親子關係對於寶寶的心理發展亦有正面説明,不過安撫的方式仍應朝向説明寶寶逐漸習慣自行入睡的方向進行。
溫柔撫觸
在寶寶入睡前或睡眠中醒來時,家長可利用緩慢且輕柔的方式輕拍或是按摩寶寶的身體,幫助寶寶穩定情緒快速入睡。
輕柔音樂
寶寶的聽覺反應特別靈敏,家長在睡前可播放輕柔的音樂,如:水晶音樂、海潮聲,製造愉快的睡眠氛圍。
和緩語調
大多數寶寶都很喜歡聆聽媽媽的聲音,睡前不妨為寶寶吟唱搖籃曲或是在耳邊輕語,讓寶寶在充滿安全感的情境中進入睡眠。
安撫小物
家長在培養寶寶自行入睡的階段,可以挑選數樣柔軟的玩偶或是小被子當作寶寶的安撫替代物,若寶寶在夜間醒來,較容易自行安撫入睡,安撫小物不應只有唯一選擇,如過度依賴某件安撫替代物,將來可能必須再次面臨戒除依賴安撫物的問題。
有奶睡習慣的寶寶可以適當使用安撫奶嘴,但家長仍須在寶寶入睡後立即拔除,以免對奶嘴產生過度依賴。
05:漸進縮短貼身陪伴
無論新生兒或已習慣被抱哄的寶寶,都適合採用漸進式縮短陪伴來幫助寶寶學習自行入睡的能力。一開始家長可以採取躺著摟抱的方式,輔以言語及肢體安撫,等寶寶 逐漸習慣之後,再慢慢縮短陪伴時間以及肢體碰觸,例如從一開始緊抱入睡,慢慢拉開身體的距離,以分床或分房為最終目標。
06:不要讓恐懼感陪伴寶寶入睡
雖然讓寶寶自行入睡的好處多多,但仍不適合使用過度激進的方式,以免寶寶受到緊張氣氛幹擾反而更不易入睡;在寶寶學習自行入睡的過程中,應堅守不責駡、不施壓的態度,避免在寶寶心中留下不愉快的陰影。
睡其實是對生命的透支。萬事萬物都有節律,晚睡是自控力差的表現。對於孩子晚睡的問題,不僅需要大人的硬性要求,更需要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孩子清楚瞭解晚睡危害很有必要。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