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能力有5個階段,孩子的水平到了哪一級?

作者:CUP       2019-03-28 06:08:29


閱讀能力有5個階段,孩子的水平到了哪一級?

文 |徐賁

授權自公號: 政見CNPolitics

點擊了解《百萬閱讀俱樂部之讀科學》

在閱讀中提升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發展閱讀能力的五個階段

中國的孩子從小被教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高考是改變人命運的機會,現在看起來還是這樣。

考試的第一門是語文,語文和閱讀、寫作是分不開的。以前的閱讀與寫作主要是紙面上的,而現在也包括電子信息的閱讀。人們常以為,只要認得字就可以閱讀,其實不是這麼回事。

有一本書——《普魯斯特與烏賊魚》說,人不是天生就會閱讀的,閱讀是後天發展起來的能力。人的頭腦裡沒有專事閱讀的基因,需要藉助一些已有的功能來發展出閱讀的能力。比如,人一生下來能夠辨別物體的大小、距離,人能夠學說話,而閱讀是綜合了這些天生能力的結果。

閱讀能力有5個階段,孩子的水平到了哪一級?

人類用了兩千年才發展出閱讀能力,一個孩子卻要用兩千天來發展這個能力。閱讀能力不是說發展就發展的,需要由低到高經歷五個階段:萌芽、初級、解碼、流暢、專家。

前兩個不說了,主要是說孩子念的一些啟蒙讀本。到了解碼級,就是比較正規的閱讀了。我們現在考的主要跟解碼級有關。

解碼是什麼呢?我們讀一篇文章,文字是編碼,要解碼就是要讀得 「懂」。但是文章不只是碼,閱讀也不只是解碼。所以到了流暢級,考察的是對文字之外意思的領會和解釋,比如說明喻、暗喻,這就是流暢閱讀需要的能力。更進一步,專家級是看孩子有沒有批判思維能力。

比如說,現在是冬天,樹葉掉了,氧氣減少,有人說需要一個氧氣枕頭。這句話,解碼、流暢都沒有問題,但是仔細一想不對。因為北半球是冬天的時候,南半球是夏天。而且,地球上的大部分氧氣並不來自樹木的光合作用,而是來自海洋。地球近赤道的地方並沒有冬夏變化,等等。

有很多的理由加在一起,最終你就會發現,一開始給你解碼的那個文本是有問題的,是虛假信息。這個例子算是可以用經驗和科學來識別的,但有些判斷是沒法用經驗識別的,如用意識形態對歷史發展的解釋。所以更加需要批判思維。

閱讀能力有5個階段,孩子的水平到了哪一級?

閱讀能力有5個階段,孩子的水平到了哪一級?

專家級的閱讀

解碼、流暢的閱讀都是技能性的,只有專家級閱讀是思考性的。

我們常常會通過文本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讀莎士比亞的《凱撒大帝》,你先能夠解碼,讀懂文本,就很不錯了。那麼流暢級是什麼樣的呢?比如你讀這部劇,覺得這部劇可謂是莎士比亞所有劇中最理性的一部,給一些理由;然後你也可以找到一些非理性的東西,給一些理由;最後你把這些理性的東西和非理性的東西放在一起,讀出了文學的「曖昧」 和人性的「複雜性」。

接下來,就是為什麼要讀這部劇,可以從讀出什麼與今天有關的東西、對現在的生活有什麼意義?這就是專家級了。

布魯塔斯把凱撒殺死了,但是布魯塔斯並沒有得到政權,因為他被復仇的安東尼奧殺死了,最後得到權力的是什麼力也沒出的屋大維。我們把它放到現世政治中會發現,不少政治的 「謀殺」 都是這個規律,人算不如天算。比如蘇聯,赫魯曉夫把史達林拉下神壇,但赫魯曉夫並沒有成為真正的贏家,因為他犯下了背叛的罪行。而下面恢復秩序的是勃列日涅夫。

如果把戲和現實聯繫到一起,就是超過流暢閱讀的能力了。

閱讀能力有5個階段,孩子的水平到了哪一級?

停留在前2個階段,閱讀將失去意義

不同的教育方式都在培養不同的閱讀能力。比如上個世紀 50 年代的時候有掃盲運動,培養人看報、聽廣播,為的是便於接受官方的宣傳。這也是所謂 「學習領會」 的能力。

而文革以後曾講的 「讀書無禁區」,則是提倡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學生進行流暢級以上的閱讀的機會是不多的,因為不是經常讀文史哲作品——比如,文學作品是很豐富的,有形成想法和訓練思維的能力,但是,讀文學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比如理工科的人,整天要做實驗研究,沒有時間;而外文系的,也要花很多時間在背單詞、學習語法之類的技能訓練上面。所以就算在大學,也很少有人有時間去讀文學。就算在文學系,也要看時運,看念的具體是什麼。

閱讀能力有5個階段,孩子的水平到了哪一級?

我原來也念過中文系,待了兩個月就走路了。那個時候文革剛結束,我們念的是《龍江頌》,或者郭小川的《團泊窪的秋天》,這些文革遺留下來的東西。它們的閱讀是有固定模式和正確解答的。

所以,要訓練批判思維,就要選擇合適的閱讀文本,要講究閱讀方法。

比如剛進來的學生,給他讀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他能讀懂就不錯了。接下來就要給他講,那個時代的作家喜歡用什麼修辭手法,去分析這些修辭的文學性。

再接下來,就要引入一些政治學的概念,讓他們進行批判閱讀。比如馬基雅維利提到,統治有兩種手段,一個是用恐懼,一個是用愛,前者比較有效。讀的時候就要想:有沒有道理?恐懼可能有效,但道義上對不對?這些就是批判思考了。

所以說,我們不能停留在解碼和流暢這兩個階段,不然閱讀還有什麼意義呢?我們不是今天沒有事情幹,才在那裡讀本《馬基雅維利》,我們讀是為了有目的地思考,而思考是有不同層次的。

我們現在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但信息和知識是完全不同的。不僅信息和知識不一樣,知識和智識也不一樣。比如說,文藝復興前期的知識指的就是記住古代的事情,記得越多就越有知識。這就好比冷兵器時代,你力氣大,戰鬥力自然強。那個時候的知識是不需要甄別的。所有古代傳下來的知識,都是值得保留的。

到了 16 世紀,開始變了。蒙田出現了,知識觀在他那裡發生了變化。蒙田是非常有名的散文家,散文是 essay,essay 就是 try out 的意思。什麼是 try out?那就是把 「我」 放在知識的中心,對 「我」 有用的蒐集起來,這個時候就有一個 「知識者」 了。蒙田的散文,都是「我怎樣」。這個時候,他就變成一個知識的處理者了。

我們現在需要記那麼多東西嗎?根本不需要,一上網就可以很容易搜索到的。但是記憶不是沒用了。就像義大利作家翁貝托·艾柯說的,你現在不需要走路去上班,但是你走路還是可以鍛煉身體。

記憶訓練至關重要

閱讀能力有5個階段,孩子的水平到了哪一級?

不是說有了電腦就不需要記憶了,還是需要,因為這是我們人類智識中重要的部分。念一本書需要短期記憶,要是念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還怎麼把它們串起來,融會貫通?念一本書,過了許久之後,念另外一本書時,聯想起以前念過的那一本,重新有所領會,這就是閱讀比較長期的記憶。

所以我們還是需要記憶。記憶力從哪裡來?就要訓練。文藝復興時期的時候,這麼多東西要記,怎麼辦?那個時候開始有 「記筆記」 這一回事,但不叫 notebook,叫 commonplace book。什麼意思?

比如一個書裡,描寫衣服的,描寫人的,分解以後記在筆記裡,需要用的時候拿出來組裝。要寫文章了,要描寫天氣,就去描寫天氣的筆記裡找,或者已經記得裡面記下的,諸如此類。

記憶對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埃及神話中說,書寫是由Theut(希臘神話中叫Hermes)發明的,他跟法老說,我找到一個很好的工具,來代替我們很不可靠、很脆弱的記憶,從此人們不需要靠記憶了,他們可以把東西寫下來。

法老一點也不興奮,他說,記憶是神給我們的能力,你現在用外在的力量來代替人內在的力量,使得人的靈性減弱了。書寫給了人用知識的假象來冒充知識的機會。我們寫的東西未必是我們真正懂的東西。博士論文、碩士論文,有的就是拾人牙慧,這是知識嗎?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心理學家:感情不長久?因為你沒做到「這10件事」


連生七個女兒後,如願生下兒子,到了晚年,如今生活卻令人慨嘆


父母心!97歲母親為給七旬女兒過生日,半路…


我難產住院,婆婆卻不聞不問,滿月宴看到她破手絹,我熱淚盈眶


女兒嫁給如意郎君,我陪嫁婚房,開門時看到女兒的臉,我收回房子


6歲男孩吃飯時突然失明,竟是因為經常玩這個,家長千萬要注意


女兒幼時走失,夫妻領養一個兒子,十年後兒子帶女友回家蒙了


女兒得心臟病「去世」,爸爸不肯承認堅決不放手,3天後發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