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家庭很容易養出小氣孩,長大之後,也很難變得大方

作者:CUP       2019-03-28 06:07:02


不知何時起,孩子變得小氣起來,零食護得緊緊的,就連父母也不給。有時家裡來客人逗逗孩子,說「你那個玩具挺好玩,給叔叔玩會吧」,嚇得孩子拿起玩具就跑,場面超尷尬。

家長有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孩子變的越來越摳門,一開始父母還覺得娃這樣是精明的表現,但時間久了,好像並不是這麼回事兒。做什麼都不大氣,尤其是男孩子,這樣的個性會不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發展呢?真是令人擔憂啊!

四種家庭很容易養出小氣孩,長大之後,也很難變得大方

孩子為何摳門?這四種家庭造就的

是什麼原因把孩子變成了「小氣鬼」呢?

首先,低齡兒童的物權意識尚未完善,自我意識處於萌芽或發展的初級階段,他們剛剛學會區分「你的」和「我的」,因而會表現出特別強烈的「獨佔」意識,拒絕分享,拒絕侵犯。這個時候的「小氣」行為,是寶寶建立安全感的一種表現,不必苛責,也不可提前,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有這樣的階段,是不可跨越的。

而在自主意識已經建立,

所有權觀念比較明晰的七八歲以後,孩子仍然表現得像個「小氣鬼」,那就需要找找原因了,看造成孩子摳門的源頭在哪兒,是不是多種因素交織引發的這類問題。

1、「小氣型」家庭:環境造就孩子「格局小」

原生家庭對小孩的影響,往往能伴隨一生。加上孩童時期超高的模仿力,從小生長的環境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影響是深刻的。有的孩子從小寄養在奶奶家,因為爺爺奶奶都是從苦日子出來的,節衣縮食已經成為了一種深入骨髓的習慣,剩飯反復吃,買衣服從來不超過百元,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學會了,

一旦有「超支」的行為產生,自己就先有負罪感。

換個環境,將孩子接回自己家,條件比以前寬松許多,父母會漸漸發現,孩子的購買行為、處事風格都會有所改變,這就是環境對人的影響。並不是說節衣縮食不好,節儉是一種美德,但過分節儉,就會變得小氣和吝嗇。

四種家庭很容易養出小氣孩,長大之後,也很難變得大方

2、溺愛型家庭:父母過於溺愛,娃愛吃「獨食」

孩子喜歡吃的東西,家長堅決不碰,孩子想要的東西,變著法的也要滿足。時間長了,孩子的「胃口」越變越大,即使是浪費,他們也不願意分享給你吃,即使家裡條件不允許,也要求父母「創造條件」來滿足自己。

因為吃不了甜品讓家長倒掉,家長拿到一邊偷吃被發現,孩子就大吼大叫。你不吃,也不允許別人吃嗎?這就不是小氣,而是自私霸道了。與節儉過度的家庭相比較,恰恰是父母對孩子「太大度」了。

四種家庭很容易養出小氣孩,長大之後,也很難變得大方

3、獨處型家庭:缺乏交往合作,娃性格「悶」

有的父母每天兩點一線地忙碌,除了工作單位就是家,平時少有外出,很多年也沒有旅遊計劃,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帶娃,因為很累,也或許因為父母就很「悶」,不喜歡社交,也不擅長社交,無形中影響到了孩子。

獨處型家庭的社會關系比較單一,很少通過聚會、互訪等形式給寶寶建立高質量的社交平台,寶寶缺乏分享與合作的經驗,因此在外面就會「露怯」,害怕接觸公眾場所,也害怕分享和失去。

表現出來就是像個「小氣鬼」一樣,只護住自己的那一攤,既不將自己的東西給別人,也無視別人的物品。搞清楚了這個原因後,你就會知道,並不是孩子天生「高冷總裁范」,而是父母給他的社交圈子太小了。

4、「哭窮型」家庭:需求無法滿足,變「摳門」

之所以用「哭窮型」而非「貧困型」,是因為那些經濟狀況欠佳的家庭,並不是養成孩子「小氣鬼」的原罪,經濟條件的確對孩子的消費觀、金錢觀有所限制,但父母的行為表現,才是促成孩子性格養成的分水嶺。

有的家庭本身條件並不富裕,但是能盡量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對自己很小氣,很苛刻,對待親戚朋友和同事則大氣得很多,用東北話說叫「不差事」,這種家庭養育的孩子少有自卑心理,相反,還能激發他們積極上進的態度。

反倒是一些家庭還沒窮到掉底的地步,卻天天和孩子哭窮,非要擺出一副「咱家要活不起了」、「你提的任何要求都很過分」的樣子,用窮人思維來綁架孩子,時間長了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很無能,很low,小氣是有原因的。

四種家庭很容易養出小氣孩,長大之後,也很難變得大方

為什麼要對「小氣」說拜拜?

在孟非主持的一檔節目《四大名助》中,有這樣一個節儉奇葩男九總,他一家五口住在北京四環一個月的生活費連一千元都不到,妻子一年的零用錢一千不到,這其中還要包括衛生巾。

妻子買條80元的褲子被罵了三天,理由是違反了購物時夫妻雙方均在場的家規。

每天早起到單位洗漱如廁,帶齊三個充電寶,就連請朋友吃飯都是結婚宴席的剩飯,而且啤酒兌著可樂招待,吃得朋友拉肚子。這種「小氣」,未免有些過分了吧?網友說九總之所以敢這麼囂張,是因為別人都讓著他,他碰到好人了。但現實中每次AA都逃單的人,肯定不會受歡迎。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小氣」的兒童,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給別人吃」、「玩具與學習用品等不願借別人用」的最直接特點外,還具有如下

主要特徵:做事斤斤計較,愛講條件;自我犧牲與奉獻精神較差;自私自利;思想比較保守,缺乏同情心;適應能力較差;心胸狹窄,嫉妒心強;做事比較猶豫、多疑,缺乏果斷性。

四種家庭很容易養出小氣孩,長大之後,也很難變得大方

如何讓孩子更大氣?

針對四種家庭的缺陷,有針對性地整改,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大氣。

針對「小氣型」家庭:如果孩子寄養在這類家庭,那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轉移孩子,改變環境,給孩子換個相對大氣的家庭環境。還有的父母雖然也在身邊,但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老人在帶,那就多和老人溝通,告訴他孩子是否大氣也是情商培養的一部分,能否花好錢也是在培養「財商」。

針對溺愛型家庭:不要過分寵溺孩子,不養成孩子吃獨食的習慣。告訴他即使自己愛吃想吃也不能獨吞,不是自己喜歡的就都是自己的,鼓勵主動分享並及時表揚,在其他物質上不盲目攀比。

四種家庭很容易養出小氣孩,長大之後,也很難變得大方

針對獨處型家庭:再苦再累也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並幫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引導孩子分享,並感受其中的快樂。多帶孩子去游樂場、大型超市等人多的地方玩耍,鼓勵孩子和小夥伴一起做游戲,掌握分享與合作的技巧。

針對「哭窮型」家庭:合理安排家中花銷,盡量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要知道哭窮訴苦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在經濟上給孩子一定的支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之愛,相信他會理解並讓自己逐漸強大起來的。

綜上,四個方面會漸漸養成「小氣鬼「,分別是小氣的環境、小氣的父母、小氣的社交以及小氣的思維。針對每種類型的家庭,糖果媽媽都有針對性的建議,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母親跟女兒借1000要求寫借條,借條上卻「多加兩個0」!母親走後分家產女兒愣了 !


出生28天就被媽媽丟下! 靠「祖母擺攤」相依為命 今成名送她上億豪宅享福


公公去世,婆婆說害怕想讓兒子陪她,門外聽到兒子的笑聲,急眼了


白髮人送黑髮人!98歲老奶奶「緊抱兒子大體」哀嚎「我的心肝兒啊…」送行人都跟著淚崩了!


男人愛不愛你,「作」一下就知道了


大伯哥借錢不還,婆婆卻說自家人不用還,爸說句話,婆婆認慫了


母親去世老婆卻報旅遊團,我怒提離婚,看到女兒,恨不得母親亂葬


女大學生游泳意外有孩子,找游泳館索賠30萬,查明事實後全家抬不起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