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夏瑪在《死時你為誰哭泣》中寫道:不是因為某件事難,你才不想做,而是因為你不想做,讓這件事變得很難。孩子一生,需要面對很多不想做又必須做的事。不想早起,不想上學,不想考試,不想工作,不想加班……很多時候,我們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因此,當孩子說「我沒興趣」想放棄的時候,家長最好別急著答應,先與孩子一起分析學習情況,鼓勵他再堅持一下,或許等孩子打敗困難做好了,興趣就培養起來了。
最近,朋友小鹿有些苦惱。
她家四歲的阿寶很喜歡用畫筆塗塗抹抹,家裡的地板、白牆、床頭,都留下了彎彎曲曲的線條。
小鹿看到阿寶對畫畫如此熱愛,就給孩子選定了一個各方面都不錯的畫畫班。
在交了不菲的學費後,沒想到,上了幾次,阿寶就不想去了。
小鹿很生氣,沖阿寶吼到,「你不是喜歡嗎?為什麼又不願意畫了。」
阿寶怯生生地說,「一點兒都不好玩,老師太兇了,我害怕。」
之後,每次去畫畫,阿寶都磨磨蹭蹭的,不是畫筆找不到了,就是肚子痛,總之想各種辦法逃避上課。
漸漸地,「興趣班」變成了「受刑班」,甚至影響了親子關係。
小鹿特別委屈,「花了好多錢,還要費時間陪他上課,結果孩子只有三分鐘熱度,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其實,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興致勃勃地給娃報興趣班,沒過多久,孩子就不想去了,家長糾結著,矛盾著,困惑著。
到底應該按照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堅持下去,還是遵從孩子的心願,果斷放棄呢?
1
先嘗試引導孩子堅持下去
兒童教育專家羅玲談到:
當孩子說想放棄興趣班時,家長要耐心去瞭解,孩子是遇到了困難不能克服,還是完全不喜歡這事。 如果是後者,當然可以放棄,但大部分情況是前者,家長應該幫他克服困難,繼續提高,然後再看。
幾個月前,李亞鵬在微博曬出一組李嫣彈鋼琴的圖片,配以文字「貝多嫣和她的公益設計」。
照片中,李嫣坐在鋼琴旁,兩手置於琴鍵之上,頭髮有力度地前後甩起來,全情投入演奏。
網友紛紛感歎,「太有範兒了」、「氣場超過王菲了」……
可多數人不知道的是,李嫣曾差一點就放棄彈琴了。
學鋼琴五六年,考級卻屢次失敗,她的情緒低落,說不想學了。
李亞鵬雲淡風輕地說,「反正你也盡力了,不學也行。」
然後,他就說起自己曾經交規考試,只差了一分,沒通過,卻不服輸,繼續瘋狂地背書,補考取得了滿分。
「你還這麼小,不要讓自己的放棄,來得這麼早。」
瞭解女兒的李亞鵬知道,李嫣放棄彈琴,並不是真實的想法,只是一種困境中的本能逃避。
第二天,李嫣就讓鋼琴班的老師幫忙報名下一次考試,後來順利通過。
李亞鵬對女兒的期望是,「讓她成為有愛、有才情、並且不容易被失敗打倒的人。」
在孩子想放棄的時候,最好的教育不是強求,而是用成人的智慧,找出孩子不想堅持下去的原因,對症下藥,去鼓勵,去引導。
2
引導失敗之後
將選擇權交還給孩子
並不是所有的引導,都有效。在溝通引導後,孩子仍無法堅持下去,就應享有「退班」的權利。
有一位媽媽的做法特別贊。
社區樓下有個舞蹈班,媽媽每次和甜甜經過的時候,她們都會站在窗外,看一小會兒,老師在前面做示範,身後的孩子跟著做動作。
一次,媽媽問甜甜,「他們跳的好不好,你想不想學啊。」
甜甜點點頭,「媽媽,我想學,她們踮著腳尖,就像小天鵝,好漂亮啊。」
剛開始,甜甜興趣滿滿,挺有熱情。可是,幾節課後,甜甜就再也不想去了。
媽媽問她,「原來那麼喜歡,為什麼現在又不想跳了。」
甜甜眼裡都是淚花,「每次壓腿、下腰都太疼了,我受不了。」
媽媽拉起她的手,看著甜甜,溫和地說,「練舞蹈就是這樣啊,你只有練習好基礎動作,做好拉伸,才能跳的更好看,再堅持一下,好嗎?」
甜甜沒有說話,只是每次去上課,她都不太開心。
媽媽還帶她去大劇院看《天鵝湖》,給予環境刺激,進行藝術薰陶。甜甜看到一半,就打起了瞌睡。
帶她去鄰居家,看小夥伴貝貝跟著音樂練習舞蹈的場景,尋找優秀同伴,進行側面激勵。
沒想到,甜甜對學舞蹈越來越抗拒。每次跳舞回來,晚上都會做噩夢,嘴裡喊著,「我不跳。」
後來,媽媽就不再勉強甜甜去舞蹈班了。慢慢地,甜甜的笑容也越來越多了。
在孩子學習興趣班的道路上,有時候懂得「放棄」,比學會「堅持」,更為重要。
對此,心理學博士羅靜曾給出幾點建議:
「第一,父母保持和孩子良好溝通,去瞭解孩子內心所想,找出孩子放棄的原因。 第二,如果只是外部客觀原因造成了孩子想要放棄,比如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有挫敗感、不喜歡授課老師、與一起上課的小夥伴發生了矛盾?……那就試著幫孩子解決這些問題。 如果孩子就是單純地厭倦了,打心眼裡不喜歡,那還是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第三,如果想培養孩子持之以恆的品質,沒有必要靠堅持一個興趣班的方式,去培養孩子的意志力。」 所以,在興趣班的選擇上,要給孩子一些自由決定權,並有耐心陪他一起試錯,幫他找到真正的自己。
那麼,我們在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時,應堅持什麼樣的原則和底線,才能減少輕易放棄的情形呢?
3
避免「提早」現象
與孩子心智水準適宜
曾在網上看到一位家長的吐槽。
「我家寶寶每參加一個興趣班,就消滅了一個興趣。本來曾經在家愛玩的,上完課回家再也不想碰了。依次被消滅過樂高、舞蹈......」
原來,這位家長一直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認為教育要提早,「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因此報了很多超過寶寶發展能力的興趣班。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時,往往會出現「提早」現象,兩歲報舞蹈班,三歲報圍棋班……
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曾提出「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指出既要考慮孩子自身的認識水準,也要關注孩子發展的可能性。
但前提是,以尊重兒童現有的生命能量為基礎,去激發其內在潛能。
在選擇興趣班時,如果盲目「提前」,不考慮孩子的認知水準、專注能力,就容易產生負面效果。
那麼,究竟孩子多大年齡,學習什麼樣的興趣班,才不算「提早」呢?下列表格,綜合了育兒專家和醫師的建議,大家可以參考。
4
將孩子的興趣
與家庭氛圍結合起來
孩子的興趣走向,也和他生長的環境息息相關。
兒童教育專家小巫表示,「在頭七年的發展階段,孩子90%以上的學習方式就是模仿,他在模仿家長,也在模仿周圍的環境。」
曾聽過一個音樂家的故事。
爸爸是個工程師,工作很忙。但從他很小的時候,爸爸每晚都給他唱歌。有時是一首歌,有時只是幾個音符,從未停止過。
就這樣,天天唱,年年唱。孩子竟然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最終成為了一名音樂家。
蒙台梭利將其稱為「吸收性心智」,「當孩子與某個環境接觸,這個環境中的大部分知識都會被孩子吸收,這種能力與生俱來」。
在為孩子選擇興趣班時,家庭環境的影響至關重要。如果家庭成員沉浸於某種愛好中,孩子自然也會沉浸在這種氛圍裡。
我們社區有位爺爺愛好書法,每天都帶著孫子到附近的公園練習書法。看著爺爺揮毫潑墨,孩子也拿起筆,寫寫畫畫。
一年之後,三歲多的孩子寫起書法來,竟然有模有樣。後來,媽媽又為他報了書法興趣班,進行專業訓練,孩子的書法也日日精進。
5
不要盲目攀比
發現獨一無二的個性
表妹最近總和妹夫吵架,都是給孩子報興趣班惹的禍。
他倆是工薪階層,每個月還要還房貸,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可表妹認為,「再窮不能窮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
內容未完結,請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