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小夥伴問電視機又大,價格還便宜,用電視機當電腦顯示器是不是更好?
我們先到平台看看情況——
電視
顯示器
可以看出,電視因為用途基本是從 32 吋起步,過 40 吋才有 1080P 的解析度。而顯示器大家主要集中在 24、27、32 吋來選擇。
在電商平台上,我們看到同尺寸的情況下(目前顯示器和電視機比較重合的區域在32吋),電視機的價格相比顯示器要便宜不少。在不考慮雜牌的情況下,少的差價幾百塊、甚至有的電視機價格都只有同尺寸顯示器價格的一半,或者同價格段位電視機可以比顯示器買到更大解析度更高的。
比如我們 2000 元的價位挑選一台中高端顯示器可能只能選擇到 32 吋的 2K 顯示器,但如果是2000元我們就能可以開始挑選到 50 吋 4K 分辨的電視機了。
那還不趕緊選電視做顯示器啊!!!
別急,不能只從價格看,顯示器有電視無法取代的地方。
我們可以初步從這些顯示器和電視機的宣傳參數上看出一些差別,比如解析度,32吋及以下電視機的解析度基本1366×768,而如果想要 1080P解析度的話,那就只能 40 吋以上了。而顯示器明顯不同,顯示器在 24吋、25 吋時就能有2K解析度,1366×768這個解析度已經是多年前十幾吋顯示器上的解析度了。
這是因為顯示器是使用在近距離觀看,即使是比較小尺寸的顯示器也需要擁有更高的解析度提升細膩的觀感。而電視機本來就是用來遠距離觀看使用的,自然在解析度上不會有太敏感的要求,所以當電視機尺寸較大時才會有比較高的解析度。
細膩程度差異,即 PPI 的對比
PPI也就是像素密度,PPI這個概念是在2010年Jobs推出新款iPhone時候提出的,當時指的是人類肉眼能夠分辨的最高像素點密度是300每英寸像素。
當然,我們現在的手機PPI已經遠遠超過了300這一數值。其實表示像素密度在顯示器或者電視上來說有個名詞叫點距,也就是兩個相鄰同色像素單元之間的距離,而不同液晶面板因為像素單位排列的原因,點距計算後理解相對複雜。
而現在的PPI簡化了這樣的一個表達,也更容易被接受,那我們就來看看PPI是怎麼計算的。
w代表的是橫向像素數量,h代表的是縱向像素數量,d為螢幕尺寸大小
電視機:以 32 吋電視為例,解析度為 1366×768,那麼 32 吋電視的PPI=[√(1366²+768²)]/32≈49,而如果是 40 吋 1080P 的電視的話PPI約為55。
顯示器:顯示器的 2K 解析度一般為 2560×1440,那麼 32 吋2K解析度顯示器PPI約為91。
顯示器的細膩程度要遠比電視機要高,畫質更清晰。
亮度差異
電視機:亮度一般都會比顯示器的要高,亮度需求與螢幕的尺寸、解析度,觀看距離等都有關係。市場上大多數電視的亮度在 450-600cd/m² 左右,個別的達到 800cd/m²、1000cd/m² 甚至更高。
顯示器:顯示器標準亮度目前市場上的一般為 250—300cd/m²,畢竟是近距離觀看,並不需要太高的亮度,而且可以通過調整亮度可以達到120-150cd/m²的最佳亮度區間。
亮度高低的區別能很明顯的反饋到視覺體驗上,適合範圍內亮度較高能讓畫面看起來更鮮艷通透。因為電視是遠距離觀看,所以亮度高一些好抵抗環境光對畫面顯示的影響。但是顯示器沒必要這麼做,顯示器近距離觀看如果亮度過高眼睛會產生明顯的刺痛感。
同樣,如果我們拿電視做顯示器的話,只能遠距離使用,否則近距離上使用的話,高亮度對眼睛會產生較大的損傷,簡單來說就是亮瞎眼。
大部分電視的亮度也能進行調節,不過部分電視不能保證亮度調節之後的顯示效果就是了。
色彩鮮艷度表現差異
電視機採用的色域範圍是 NTSC 標準,攝製電視節目時也會採用 NTSC 進行錄製,色彩表現是相對應的。
而顯示器的色域標準為 sRGB 和 AdobeRGB ,這兩個是標準的設計列印色域(當然設計列印色域還有CMYK),而且PC端呈現出來的畫面也是基於sRGB和AdobeRGB標準。
如果你嘗試過將電腦連接上電視,就會發現電視機呈現出來的畫面明顯要比顯示器的畫面要鮮艷濃郁。
色彩準確度表現差異
而由於電視機的使用本身就是影音娛樂,色准要求並不高,我們也沒見到幾家電視廠商重點推過電視機的色准,都是說自己的顏色鮮艷,美觀。
電視機是基本不會看色準的,而顯示器不行,因為很多設計師對圖片的色彩準確要求很高。兩者走的不同的方向:顯示器目前的色彩向著更準確的色彩還原,而電視機色彩調教向著鮮艷濃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