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很多神奇的建築,那時候的能工巧匠大多用石頭和木材建造亭台樓閣,留存到現在的很多依然保存著當時的模樣,雖然這中間有很多次修葺和休整,但建築的根基幾乎很少變動。
湖北省鄂州有一歷經千年,飽經風霜卻仍屹立不倒的古建築----鄂州觀音閣。它以紅石青磚砌成,立於長江江心的一座巨型礁石「龍蟠磯」之上,所以又名龍蟠磯寺。觀音閣建於宋,元朝又重修過,明朝也多次重修。現有祖師殿、觀音殿和老君殿三殿以及純陽樓、觀瀾亭等建築。2017年7月,當時長江水位線超防水位,觀音閣十幾米的基座被淹,這樣看就像飄在水面上一樣。(圖片來自東方IC)
洪峰退去,觀音閣的全貌都顯露出來。
據資料顯示,觀音閣始建於宋,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建,當時工匠把其建在江心的一處礁石上,這個礁石就是有名的龍蟠磯,而此礁石是弧形,既順勢泄流,又能減緩水勢,因此建在此上的觀音閣,700年來風吹雨淋,雖然經過修葺,但從未被衝垮淹沒過。(圖片來自東方IC)
俯瞰萬里長江,險稱天塹,上起巴蜀,下至吳淞,唯鄂州觀音閣雄踞磯頭,宛如中流砥柱,氣勢磅礴。故又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閣」。
觀音閣外牆本身也曾流線型,整體是三角形,這樣同時也減緩了水勢。有資料顯示觀音閣本身也是為防洪而建的。(圖片來自東方IC)
每到汛潮,水漫樓閣,只剩高層窗口,甚至只剩那檐牙、龍吻、中亭在浩淼長江水之中。狂濤巨瀾曾使多少名樓華構席捲而去,然而,「中流砥柱有蟠龍」它仍然屹立不倒。
每當汛期一過,水落石出,它又橫空出世,威鎮江心。它座下的巨型礁石呈船舷形的弧形石,能有效的分流衝擊而來的江水,既能減緩水勢,又能順勢泄流,任憑江水衝撞咆哮仍穩於泰山。古代鄂州工匠對流體力學的奇妙運用和那風格獨特的造型藝術,使多少建築專家駐足流連,讚嘆不已。
也因此,鄂州觀音閣在2006年被列為全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來自東方IC)
近幾年湖北夏天總是連連暴雨,鄂州不少年老的人都會問「觀音閣怎麼樣了?」為什麼會這麼問呢?那是因為相傳以前有一句話「只要觀音閣被淹了,那鄂州就會被淹了。」也許鄂州人小時候會有聽過。
如今鄂州一個星期的雨水,長江水位又漲了起來,但是這座幾百年的老房子卻還是不動如山。如同一位仙人守護者鄂州。說不定它座下礁石真有神龍盤旋,觀有觀世音菩薩守護呢。
「萬里長江第一閣」鄂州觀音閣,百年屹立不倒。
看著幾經風雨的建築,比現在混凝土澆築的都牢固,感嘆古人的聰明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