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父母都在追著孩子餵飯,不相信孩子已經吃夠,許多研究證明兩歲到五歲是孩子建立飲食習慣非常重要的階段。事實上,在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可以自我調節身體的需要。但是大部分的父母會替孩子決定需要吃多少,甚至擔心孩子吃不夠或不相信孩子吃夠了,進而強迫進食。如此一來,不但有礙親子關係,還會破壞孩子原本具有的自我調節能力。
你家還在逼孩子吃飯?
飯桌上,一位4歲的孩子厭倦地用筷子撥弄著碗裡的米飯和碗裡僅有的一塊豬肉。
「媽媽,我不想吃豬肉,不好吃!」 「不好吃也要吃,豬肉有營養。」 「我就是不想吃嘛……」 「別說了!讓你吃就吃,別囉嗦!」
媽媽顯然被激怒了,大吼著丟給了孩子這句話。
小男孩不再說話,而是皺著眉頭,用筷子「粘著」米飯,幾粒幾粒地往嘴巴裡送。
媽媽歎了一口氣,緩和了態度說:「你如果把這碗飯吃完了,我就給你買個雪糕。」
「好!」小男孩來了興致,但是——吃了幾口後,速度又慢了下來,「媽媽,我想去拉粑粑……」
「去去去,永遠也別吃了!」媽媽的火爆又被點燃了,伸手把孩子飯碗的飯倒進了垃圾桶。
孩子呆坐著,再也沒敢提上廁所,而是吃起了菜。
這是我某天在餐廳目睹隔壁飯桌母子的情景。
你家孩子也常常被逼著吃飯嗎?
「我也不想逼呀,但孩子一口也不吃」, 「我家孩子很瘦,很擔心她營養不良」, 「吃飯時如果不逼,飯後就說『餓』,找各種零食」 「家裡的老人喜歡逼,孩子從沒喜歡過吃飯」,
……說的是你嗎?
千百個不愛吃飯的熊孩子有千百種理由,但我們的建議是——別再逼了,會帶來逼飯「後遺症」!
認識「大腦食慾中樞」
你是否記得,當小嬰兒躺在嬰兒床上一會兒吸允手指,一會兒張嘴狂哭,便是肚子餓了。小嬰兒通過啼哭告訴爸媽,「我要喝奶」,背後便是大腦食慾中樞(也叫攝食中樞)在起作用,它直接決定一個孩子想吃什麼和吃多少,每個孩子的大腦食慾中樞決定的攝食量都不一樣。
美國兒童營養學家Nancy Krebs曾經警告父母們: 多數孩子都很清楚自己需要吃多少。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人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基因遺傳下去,所以他們的身體機制就是攝取符合身體生長的營養讓生命延續,注意是「符合身體生長的營養」,而不是越多越好。
所以,排除疾病或服用藥物外,當一個孩子胃口不良、出現厭食,其實也是孩子的身體機制在起作用——比如某種食物營養攝取過多了而其他營養攝取不足,身體需要豐富的營養而不是單一的營養;或者是總體的食物食用過多了,腸胃需要自我修復一下。
除此之外,有不少父母擔憂孩子太瘦了,就覺得孩子肯定是吃得不夠。其實 孩子瘦小,並不意味著不健康,只要孩子的體重穩定而不是持續往下掉,父母便不用擔心。因為瘦或胖的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體質。
孩子長期被逼迫吃飯有危害?3個逼飯「後遺症」
記得教育家約翰·杜威有句名言,他說, 教育不是把外在的東西強迫孩子吸收,而是父母需要讓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與生俱來」的能力,其實就是「主動意識」,簡言之,在吃飯上就是「我要吃」,而不是「要我吃」。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到大被逼迫吃飯,會帶來3個逼飯「後遺症」:
1、被動吃飯
記得有個冷笑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每天騎車上學,媽媽每天晚上睡覺前會幫他給自行車打氣。直至有一天,他的媽媽離開了。結果他的自行車乾癟癟難以騎行,他便認為車壞了,隨手丟給了路邊的乞丐,並且重新買了一輛。沒想到,自行車過幾天又「壞」了……這是一個「媽媽從沒告訴他自行車需要打氣,孩子也不知道自行車需要打氣」的、傻得讓人心酸的故事。
當然,「吃」是人的基本需求,不需要爸媽告訴孩子每天需要吃飯,孩子餓了就會吃。但如果父母長期強迫孩子吃飯,孩子便有了很多心理依賴:比如哪天父母不喂不強迫便不吃;飯菜不可口便抗拒;父母沒有條件交換不買玩具就不吃……
因為 「強迫」讓孩子誤會了——「我吃不吃是父母的責任」, 「我不吃飯,父母自然會想辦法」。結果便是父母在孩子吃飯的問題上更傷腦筋。
2、害怕吃飯
強迫孩子吃飯,不同的家庭經常各施其法。
有些家庭會恐嚇威脅孩子:「你不吃,我就不要你了」;有些家庭會哄騙孩子:「你吃完了,我帶你去買玩具」;有些家庭會來軟的:「媽媽做飯時切了手,流了很多血,你不吃就是不孝順」;有些家庭甚至直接搬暴力:在飯桌旁邊擺上一根棍子或皮帶。
……
長期下來,孩子會對吃飯有巨大的壓力,害怕有父母在場時吃飯。
曾經有一位媽媽跟我說,她的5歲女兒幾乎每天在家裡吃飯就會跟家人說「肚子疼」或「牙痛」之類的理由,但是當孩子每次到了姑媽家就吃得特別多,並且還是自己吃!為什麼?
因為姑媽每次在飯桌上都會問她:「 你吃多少?想吃多少自己裝、自己夾」,所以她會高高興興地裝飯,高高興興地吃掉,遇到被人稱讚還會吃得特起勁。這是 兩種不同的就餐氛圍。
3、容易厭食
一個長期被強迫吃飯的孩子,因為在吃飯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會讓孩子的大腦對兩者關連:「吃飯,就是不高興」,這些孩子也最容易產生厭食狀況,是一種從心理上對吃飯的厭倦影響了胃口。相反,如果孩子在吃飯時總是感受到愉悅情緒,包括對美味食物的愉悅或與大人互動的愉悅, 這種愉悅情緒也會跟吃飯產生關連——「吃飯,就是很開心」,這樣的孩子就會很愛吃飯。
著名心理學家班傑明·斯巴克分析得很深刻,他說,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吃不下東西?主要原因是喜歡催逼孩子吃飯的父母也不少。」
如何讓孩子主動吃飯?
1、從小養成好習慣:讓孩子把握「主動權」
這種習慣是,把吃飯的主動權還給孩子。一個從寶寶嬰兒期就讓他們自己吃飯的家庭,是不會出現總不愛吃飯的孩子的,因為「吃」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在面對孩子吃飯的問題上,幼兒說建議的原則是這樣的: 大人負責決定孩子吃什麼,從每天的做飯上保證營養的供應; 但吃不吃或吃多少,由孩子自己決定,把「吃飯」的責任歸還孩子。
那些已經養成了強迫孩子吃飯習慣的家庭,也可以從現在開始,改掉所有強迫的做法,把「吃飯」的責任歸還孩子。雖然這些孩子可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不吃飯或抗拒吃飯,但很快地,他的生物本能會讓他很快便開始主動吃飯的,父母不用過於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