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嬰兒小而無助,完全依賴成年人,他們意識到父母更強大的力量,以及試圖挑戰這種力量的絕望。
所以自卑感從孩子一出生就伴隨著他們。
在今天,兒童大部分的心理問題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其實導致這些問題的源頭往往是由於孩子的過度自卑導致的。
所以,父母首先必須能夠識別孩子自卑感的體徵和症狀,這一點至關重要。
如果不及時發現,那這種自卑將伴隨他的一生,使他社交焦慮、無法找到自我價值......甚至可以讓孩子陷入絕望的深淵,引發自殺念頭。
心理學家肖恩庫珀花了5年研究心理學的每一個領域,以找出克服自卑和社交焦慮的方法。
他總結出了孩子過度自卑的8個表現,提醒父母要隨時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01 過度敏感
害怕嘈雜擁擠的環境 對別人的無意之舉感到失落 過於活潑多動,注意力無法集中
當孩子感到自卑時,任何微小的批評都會讓他陷入抑鬱的惡性循環中,任何輕微的拒絕或排斥的跡象都會讓他感到非常痛苦。
庫珀的建議
父母們總是說「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們不會改變你的生活。」,但這樣的建議是沒有用的。 我們要幫孩子構建自己的價值觀體系,當他們的判斷力變得更強時,你就不再那麼在意別人的判斷了。 這樣孩子就會知道生活中什麼對他來說是重要的,他不會根據周圍的人而不斷改變或改變自己。
02 總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作比較
他的(某項長處)比我好,我不如他 不敢嘗試新鮮事物總怕會不如別人
當我們和別人比較時,不是產生優越感就是自卑感,而有自卑情結的孩子往往是在比較中得不到優越感的。
因為他們總在專注於別人的「最佳品質」,但這些「最佳品質」往往是別人付出了更多的練習時間,或者是從小就有很大的自然天賦。
庫珀的建議
告訴孩子們不要忽略別人成功之前付出的努力,也不要總關注其他人最優秀的地方。 如果孩子能滿足於做最好的自己,這將大大緩解他們內心的壓力。
03 順從行為
不敢與人發生眼神交流 安靜膽怯地說話 做事沒底氣
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社會等級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你內心的行為和感受通常取決於你對自己社會地位或地位的看法。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被人瞧不起,地位低下,那麼他就會開始表現得順從。
庫珀的建議
家長應該把決定權交給孩子們,讓他們做一件事情的主導者。 非必要的時候不要干預孩子,他們正是需要不斷地面對失敗,才能找回面對生活的勇氣。
04 追求完美
因為一個地方沒做好而大發脾氣 總設定過高目標
自卑的孩子總為自己設定完美到無法達到的目標,因為他們太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關注與評價。
當他們過度追求完美但卻沒有達到目標時,孩子往往會極度沮喪、喪失自尊、承受巨大壓力而崩潰,對自己的認知失調。
庫珀的建議
適當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帶他們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千萬不要責怪孩子無理取鬧。 讓孩子學會自我同情,明白享受過程比追求結果更加重要和快樂。
05 拖延行為
像上面說的,過度自卑的孩子會不斷追求完美,但在追求過程中他通常會體驗到自己無法完成目標,於是就導致了孩子的拖延行為。
他們的心思非常敏感,因為害怕失敗,所以不斷推遲事情的進程,以至於孩子最終什麼也沒嘗試過,什麼目標都沒完成。
庫珀的建議
既然孩子總是對自己有過高的期望,那麼家長就應該幫助孩子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 為孩子「正念」,設置一些並不需要做出評判的「限時活動」
一天跑十分鐘步、練兩頁字、讀30分鐘書...
06 社交媒體焦慮症
他總是過的比我好
當孩子從各種社交媒體看到別人分享快樂生活時,他們會覺得自己的生活非常糟糕、無聊透頂。
但孩子們不知道,大家都想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糟糕的一面已經被他們隱藏了。
庫珀的建議
少讓你的孩子接觸社交媒體,幫助孩子重新塑造自尊心。 讓孩子下意識關注自己生活的美好瞬間,以寫日記或拍照的方式記錄下來。
07 對他人評頭論足
懷疑別人 不信任 喜歡挑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