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是我們餐桌上的常客,它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非常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魚類的蛋白質含量約15~24%,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而且這些蛋白質吸收率很高, 約有87~98%都會被人體吸收。魚類的脂肪含量比畜肉少很多,而且魚類含有很特別的ω-3系列脂肪酸,例如EPA及DHA。
此外,魚油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D,魚類也含有水溶性的維生素B6、B12、菸鹼酸及生物素。海水魚則含有豐富的碘;其它如磷、銅、鎂、鉀、鐵等,也都可以在吃魚時攝取到。
所以,經常吃魚能夠降血脂、降膽固醇、健腦、助發育,尤其是婦女,如果在孕期每週都吃魚的話,未來嬰兒患上濕疹的幾率會下降43%。
可是,很多朋友雖然喜歡吃魚,但有一個問題卻經常困擾他們,那就是:平時我們在水產市場該怎麼挑魚呢?現在很多新聞都爆料,養殖者給魚吃避孕藥、魚中檢出致癌物等等,所以該如何辨別魚肉新不新鮮、健不健康?買活魚就一定保險嗎?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幾個買魚的小妙招,避開魚販的「陷阱」,幫你買到新鮮魚。
符合下面這7個特點的魚,最好不要買
1、重量太大或太小的不買
魚的個頭決定其口感和安全性:
太小,魚還沒有長大成熟,肉質不夠鮮嫩,魚刺也會格外多;
太大,意味著魚的年齡老,肉質粗糙,體內可能積聚了不少有害物質。
因此,買魚選個頭「八分大」左右的比較合適,例如,鯉魚和武昌魚以1斤半、鯽魚0.5斤~1斤、草魚4~5斤的為宜。
2、魚眼渾濁塌陷的不買
選購「冰鮮魚」,應該先觀察其眼睛和鰓,這也是判斷魚是否新鮮的標誌之一:
新鮮魚眼球飽滿,角膜透明清亮,鰓絲清晰呈鮮紅色;
次鮮魚眼球不飽滿,眼角膜起皺,稍變渾濁,有時眼內溢血發紅,鰓色變暗呈灰紅或灰紫色;
腐敗魚眼球塌陷或乾癟,角膜皺縮或有破裂,魚鰓呈褐色或灰白色。
3、魚身下垂的不買
拿住魚頭,將魚水平舉起,魚身應該挺直,只是微微彎曲;如嚴重下垂,則不夠新鮮。手感應濕而滑,但不發黏——泡過藥水的魚,摸起來太黏。
4、魚肉氣味異常的不買
通過氣味判斷魚是否新鮮,要聞一聞魚鰓:
魚鰓應具有海水魚的鹹腥味或淡水魚的土腥味,且無異臭味;
不新鮮的魚鰓絲有破損或粘連,顏色呈灰紅或灰紫色,氣味不佳。
5、魚肉緊實度差的不買
用手指按壓一下魚身,新鮮的魚肌肉結實有彈性,指壓後凹陷立即消失;肌肉稍鬆散,指壓後凹陷消失得較慢,新鮮度次之。
6、外表不鮮亮的魚不買
新鮮的魚,魚鱗發亮而緊緻,不發乾,不易脫落;尾鰭和背鰭應潤澤、結實,不應分叉破損、變幹變脆。魚皮應緊緻、乾淨、發亮(但魚皮的顏色淺不一定不新鮮,因為很多品種的魚打撈上來就會褪色)。
7、價格太便宜的不買
在同類魚種,價格低得離譜的,就要考慮魚的來源、品質和安全性問題,變質魚吃下會帶來很大的健康風險。
當然,便宜的魚種由於價值較低,被養殖戶投放藥物的可能性也更低;而價格遠低於市場價的魚在購買時就要多留個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