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點映開始,《海王》在國內就喜獲炸裂口碑。溫子仁在一部片子裡,拍出了《阿凡達》、《星際大戰》:
劇情上,則是簡單有趣的遊戲闖關模式,《奪寶奇兵》,《刺客信條》,《西遊記》的混搭,熟悉的配方 + 精妙的視覺效果 + 超級英雄 ,基本鎖定了這個寒冷冬夜國內20億的票房。
DC春天來了
DC的英雄觀
討論海王,先得討論DC的英雄觀。
討論DC,就免不了,要和漫威對比。
漫威創建於二戰結束前夕,爆發於60年代,也正是美國快速發展的20年,都市感十足,所以漫威英雄出了雷神這樣的,大多出生在美國都市,拿紐約為例,就有8位超級英雄。這決定了漫威的人物,大多都在處理都市裡的危機和問題,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
而DC的英雄,緣起的腦洞則要大得多,超人來自氪星,生活在大都會(雖然可以腦補成紐約),蝙蝠俠來自哥譚,而海王,則來自亞特蘭蒂斯,歷史上是尚未證明的史前文明。
超人的氪星
犯罪都市:哥譚
宏大的背景,帶來了DC的矛盾更為深刻和本質:
先來說《超人》,超人,看起來是個類似美隊的正能量超級英雄的故事,但是和美隊那種強烈的美式個人英雄主義,自我成長接人不同。
超人一開始就擁有天生神力,他獲得這一神力,並沒有經過太大的磨礪和挫折。
超人的矛盾,不是自我成長的矛盾,是他作為外來者 和 本地人融合的矛盾。而且這個外來者還擁有比本地人更加強大的能量。我們可以假設一下,人類如果前往一個滿是猿猴的星球,自己掌握的武器和能力,消滅猿猴如同消滅螻蟻,你是選擇奴役、消滅他們,還是成為他們的神,每天幫猿猴奶奶過馬路,把搶劫的男猴兒暴揍一頓。
這其中甚至能看出歐洲人殖民美洲的痛苦掙扎。
這種掙扎是民族性的烙印,比美隊的矛盾,更加寬廣和深厚。也正因為矛盾無關個人,因此英雄在這個矛盾前,也顯得虛弱無力。
其次,可以簡單聊聊蝙蝠俠,蝙蝠俠的黑暗,在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布魯斯·韋恩自己就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存在,本身對社會就是一個bug。他懲戒壞人,但不真正信任法律,某種意義上,也是法律索要懲治的人。私刑和公刑誰更符合哥譚的訴求,蝙蝠俠本身也說不清。
他試圖退出,把指揮棒交給代表法律,政府的光明騎士,但是光明又在小丑的策划下,迅速墮入黑暗,甚至比一直身處黑暗中的蝙蝠俠,更為糟糕。
這些直達能力,規則本身的矛盾,在蝙蝠俠個人身上不斷放大,最終塑造出了一個足智多謀,但是卻敏感多疑,不信任任何人的蝙蝠俠。
所以,DC一直以來被人稱讚的深刻,也大多來源於人物本身的矛盾,不再是通過成為超級英雄,可解的。正如同真實生活中的問題一樣,更多權力,金錢並不意味著解決一切事情。
這之上,還設有人心、道德、規則。甚至道德,規則是否合理,都需要再三品味一番。
海王的矛盾和衝突
海王有著DC英雄慣有的成長路徑:天賦神力,個人成長並沒有太多挫折,而是自己的神力本身,給自己帶來了麻煩。
混血的衝突
海王是亞特蘭蒂斯女王和人類結合的,這讓海王註定在兩個世界都無法天生真正的融入。陸地的人類的誤解,包括:你是魚,所以不能吃魚。
甚至還有,海王是吃魚食長大的誤解:
而在海洋世界,海王的混血身份,也是劇中被嘲弄的點。而母親也是因為和異族:人類結合,導致被放逐到海溝國。
而劇中給出彌補這種混血障礙的藥方很簡單:溝通。甚至讓人覺得有過分的用愛發電的嫌疑。
不想當國王的超級英雄
從亞特蘭蒂斯的繼承規則,海王作為女王的長子,繼承權是高於,但是海王並不是天生的領袖,如同dc其它英雄一樣,海王更喜歡獨自作戰,
但是,作為天選之子,成為King,是海王必然的選擇。當上國王不是目的,只不過是過程的產物:為了阻止弟弟奧姆向大陸發動戰爭。
為了阻止弟弟,他才去找三叉戟,最後因為獲得了三叉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海底世界的7國之王。
電影里,海王明確的表示了自己不想當國王,甚至力圖證明,弟弟經過更嚴格的訓練,使其成為優秀的君主和領導者。
成為國王 和 成為英雄是兩個標準。DC很清楚,海王很清楚,可是人民不清楚。人民需要被拯救,所以當他需要的時候,會呼喚你,當他不需要的時候,則會拋棄你。
公開身份的超級英雄
海王雖然在DC漫畫里,人氣不算高。但是在漫畫世界裡,他是不多的公開了自己身份的超級英雄。因此海王,在漫畫里也常常被黑。
某種意義上,海王的存在,也在映射無處不在的大眾傳媒吧。
比如,劫匪在路上看到海王,不是恐懼,而是想:為什麼這個「海鮮俠」跑到了陸地上。
在電影一開始,海王在酒吧里,也不得不和熱情的粉絲合影,雖然可愛有趣,但是這真的是一個超級英雄的另一條歸宿嗎?
要麼如同蝙蝠俠隱藏在黑夜裡,要麼暴露在大眾眼光下,成為供人消費的明星?
電影雖然爽,但是這些小細節,讓電影,多了一些值得細細回味的點,這些錦上添花的地方,也恰好是DC的精髓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