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熬過一部部蹩腳的合拍劇後,港劇終於在自己最擅長的律政劇上找回底氣。《是咁的,法官閣下》是一部只有25集的小製作,但它卻是今年港劇的一大驚喜,導演用看似輕描淡寫的手法,告訴我們當下香港社會的真實面貌。
《是咁的,法官閣下》海報
《是咁的,法官閣下》講的是律師的日常生活,該劇的主角是打刑事案著稱的大律師範小宇和饒力宏,他倆是死對頭,門下有不少徒弟,圍繞著這些律師的工作和生活,編劇展現出香港社會的價值取向和觀念衝突。
黃智賢飾演范小宇
關禮傑(左一)飾演饒力宏
比如該劇第一個案子「大學衝突案」,表面上是一位大學教授因不願繼續當論文槍手而被惡意陷害,實則牽涉輿論對「同性戀」的看法。案中的焦點胡非教授與涉案學生建澤疑似同性戀關係,院長一方就利用這點大做文章,好利用輿論「搞臭」二人,但沒有得逞。
又比如出身下層憑藉自己努力當上律師的趙金水,他發現身邊人大多比自己家境優渥,干法律金融的,條件往往都比較好,他的內心有落差感,也曾迷茫,也曾恐懼,但他沒有放棄,最終還是直面自己的家庭、認識自己的本性。這些人物和劇情,都隱含著編劇對香港社會的認識和反思,所以在劇集的結尾,編劇把落腳點放在「包容和互助」上,因為這是彌合香港社會裂痕的精神。
梁烈唯飾演趙金水
和經典律政劇《壹號皇庭》相比,《是咁的,法官閣下》在案件精彩度上稍遜一籌,但它對基層律師的描繪更趨近真實。它沒有為了迎合大眾想像而把律師塑造得光鮮亮麗,這裡沒有像「古美門」一樣以一己之力扭轉情勢的王牌律師,也沒有坐擁豪車美人的英雄偶像,誠如劇中主角所說:「人們都以為律師無所不能,其實不是。」知名律師有所局限,小律師們的生活則和打工仔無異,《是咁的,法官閣下》花了大量筆墨描寫新人律師的煩惱,他們承擔著昂貴的租金,收入卻沒有想像中美好,為了省錢,他們住在廉價群租房,與人合用辦公室,有的人還不惜去商場「借」衣服穿,好節約開支。他們日日夜夜周旋於瑣碎的案件中,加班加點處理完事務,再拖著疲憊的肉身回家,劇中一個小律師夜晚坐巴士回家時就自嘲:「我計過啦,我的收入換成平均時薪,不知道有沒有34.5元,總之是比洗碗大嬸低吧。」
在萬千燈火的掩映下,是一群年輕人疲憊的心靈。劇中反覆出現香港夜景圖,並不是要凸顯香港的富麗繁華,而是想折射出繁華夜景與勞碌生活間的落差。不過,《是咁的,法官閣下》並不是一幅純粹的消極圖景,這些年輕人辛苦度日,卻沒有喪失希望,他們仍然在為自己的理想奮鬥著,為了推動香港社會的公正、法治而貢獻微薄之力。他們工作並不僅僅是為了養活自己,當中還有他們的價值判斷和選擇。
此外,《是咁的,法官閣下》也反映出香港社會的「分歧」。的士上,中年人抱怨年輕人亂搞,搞得香港社會一天不如一天,這是不同年齡世代的分歧;大學裡,主席與校長在是否辭退院長的問題上出現矛盾,這是資本家與學者在治理思路上的分歧;法庭上,控辯雙方唇槍舌劍,這是利益之爭,也映射出香港人在性別、私生活、公共抗爭等問題上的分歧。
該劇取材自很多真實事件,比如港大副校長任命風波、浸會大學工會主席不獲續約風波等,這些事件本身就是裂痕的縮影。香港人在基本理念上或許還可凝聚為整體,但在諸多具體問題上,他們的撕裂愈發明顯,這種撕裂的背後是香港不同群體對經濟、政治、文化等層面的觀點不一,它變得難以彌合,最後往往訴諸激烈的對立。
一直以來,香港律政劇能夠獨當一面是得益於他們的專業精神。這從許多細節中可見一斑。比如《律政強人》里出現的Alex Williams的漫畫、《真相》里的「婚前協議索償案」等,都能體現編劇對律師生活的細微觀察。港劇在律政劇上有成熟的拍攝經驗和產業鏈條,這保證了每年的港式律政劇雖然水平不一,專業度卻都大體過關。《是咁的,法官閣下》繼承了這種專業精神,劇集中,律師開庭前要填寫65C表格,進行控辯雙方資料確認;大律師經常去的是區域法庭而非最高法庭;法庭內不允許律師耗費時間煽情演講等,這些細節沒有對律師生活的了解是拍不出的。所以,比起內地的許多「大製作」,《是咁的,法官閣下》投入不多,卻讓業內人士更親近。
劇中年輕律師
不過,導演和編劇想貼近日常生活的決心沒有得到觀眾的充分認可。儘管《是咁的,法官閣下》口碑良好,它的收視率卻沒有飄紅,究其原因,本片並不明顯的戲劇衝突以及鬆散的人物結構影響了它的觀眾緣,導演陳耀全說這部劇的主角是香港,為了表達這個觀點,它刪減大人物的戲份,把劇中的小人物凸顯出來,但這一決定也讓習慣了明確主角的觀眾一頭霧水,他們看過一兩集後不得要領,就不再跟進了。
《是咁的,法官閣下》在製作上還有些許問題,但至少它是港劇轉型時期的一抹亮色。自從大批明星「北上」,影響力大幅縮水後,以TVB劇為代表的港劇就走上轉型之路。為了打進內地市場,TVB和愛奇藝、優酷、騰訊等內地視頻網站合拍網劇,借據港劇特色聯合內地資本,渡過轉型難關。《盲俠》《溏心風暴3》《再創世紀》《PTU機動部隊》等都是合拍的產物,它們最主要的貢獻就是維持住港劇的影響力,保持資本注入。與此同時,TVB沒有忘記自己的基本盤還在香港,所以這幾年以老帶新,拍了很多港式日常幽默喜劇,除了這一部《是咁的,法官閣下》,《夸世代》也是成功範本。它們成本不高,但劇本精良、氣質詼諧,是真正貼近香港社會的作品。
儘管唱衰港劇是現今的主旋律,但近些年優質的港劇並不少。比如《是咁的,法官閣下》《瑪嘉烈與大衛綠豆》《三個女人一個「因」》《一屋老友記》《盲俠大律師》《夸世代》等劇都收穫不俗口碑,只是由於宣傳力度不足,它們才沒能製造太大動靜。這些「小製作」把握住經典港劇的市民特色,在嬉笑怒罵間將香港社會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尤其是香港不同階層人群間的融合與摩擦、各行各業的真實處境,在今天仍然能引起觀眾共鳴。
像這一部《是咁的,法官閣下》,它的重點已不再是案件的艱難詭異,而是律師行業的日常生活。外行看個熱鬧,內行品味冷暖,該劇的很多小細節,比如在茶餐廳的閒聊、對香港房屋政策的提及、對「同志教師」的態度、一些粵語玩笑等,都讓很多「廣東仔」會心一笑。在這種日常風趣之中,編劇提煉出「法治就等於我們的陽光和空氣」、「不管走到哪裡,我都會找機會再回來,因為我把香港,當作是我的家」這些口號,沒有太煽情,沒有太熱烈,卻能讓港人熟悉和溫暖。
究其原因,不浮誇,不造作,有人情味兒,這才是港劇的最大特色,也是港劇的立身之本。《是咁的,法官閣下》等劇提振了港劇轉型的信心,儘管前路依然陡峭,但至少,港劇已經走出了黑暗的低谷,正在一點點往上爬,而這才是讓老港迷們欣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