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它們嬌小的個頭相比,它們建造的鳥巢可以說是碩大無比。
當你看到一群群居織巢鳥掠過沙灘搜尋昆蟲和植物種子時,你很難想像這種只有麻雀大小、長著黑色鳥喙的土褐色小鳥擁有「建築大師」的稱號。
群居織巢鳥之所以被冠以「建築大師」,是因為與它們嬌小的個頭相比,它們建造的鳥巢可以說是碩大無比。如果你從遠處看,群居織巢鳥的鳥巢就像一個掛在樹上的大草堆。如果你攀爬到樹上,從鳥巢的下面抬頭往上看,就會看到許多通向各個巢室的入口。巢室一個挨一個雜亂地連在一起,就像蜜蜂的蜂巢,真可謂鳥類建築學上的奇蹟!如果你對這種不起眼的小鳥進行深入的研究,你還會發現,群居織巢鳥之間高效的合作能力和高超的建築水平,堪稱自然界中的合作典範。
在群居織巢鳥的巢穴里並非僅僅居住著它們自己,實際上還居住著許許多多的「房客」,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沙漠大旅館」。南非侏隼完全依賴群居織巢鳥為它們提供居室,它們與群居織巢鳥比鄰而居;喋喋不休的五色巨嘴鳥、紅頭雀、灰山雀和桃面情侶鸚鵡也經常將群居織巢鳥的巢穴當作它們溫馨的家;禿鷹、貓頭鷹和鷹喜歡將群居織巢鳥的巨巢當作它們落腳的休息場所;而蜜獾、眼鏡蛇和非洲樹蛇更是將這些大鳥巢作為它們儲存食物的「倉庫」。織巢鳥為什麼願意與其他動物分享它們費了很大氣力和周折才建成的巨巢呢?也許是因為它們知道,居住者越多,意味著有更多的眼睛監視來自天空和地面的危險。此外,織巢鳥經常通過其他鳥類的覓食活動發現新的食源地。
對於群居織巢鳥來說,巢穴為它們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抵禦冬季凜冽的寒風。科學家用溫度探測儀檢測群居織巢鳥的巢穴,結果發現,即使在氣溫從63華氏度(1華氏度=5/9攝氏度)猛跌到冰點的寒夜裡,有動物居住的巢室溫度也從不會降到61華氏度以下。有生物學家通過計算髮現,與大多數鳥類構建的開放式鳥巢相比,群居織巢鳥建造的溫暖巢室能讓它們減少40%的能量消耗。
能量的節省同時也幫助這些鳥兒節約了水的消耗。在非洲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水是比食物更加珍貴的資源,在某些地區,每年的降雨量只有3英寸(1英寸=2.54厘米)左右。群居織巢鳥的需水量非常少,甚至不到一茶匙,它們有時可以一整天都不喝水,這是因為它們最喜歡吃的食物——白蟻體內含有豐富的水分。
儘管群居織巢鳥的巢穴看上去像是掛在樹上的一個大草堆,實際上它的內部結構異常複雜,而且針對不同的用途使用不同的建築材料。小鳥們將較粗大的嫩枝連接起來,為巨巢製成一個堅固的屋頂,將乾草插入巨巢的外牆體內,以增加隔熱效果。在巢室里,即將孵卵的織巢鳥夫婦將柔軟的草花和毛髮填塞到杯狀的窩內,然後用綠草在窩的邊緣製成一個堅硬的隆起脊,以防止卵從窩內滑落出去。一根根尖刺插在通向各個巢室的通道內,以增加入侵者進入巢室的難度。
與大多數鳥兒建造的專門用於繁殖後代的臨時巢穴不同,群居織巢鳥一整年都在使用和維護其巢穴。它們有著非常強烈的造巢慾望,即使巢室充足並不需要新巢室時,它們也往往會繼續向一個未使用的巢室里填充各種柔軟物,使之成為一個既實用又舒適的產卵室,並且還要在它的下面再建一個新室。群居織巢鳥建造的最大鳥巢周長達20英尺,有數英尺高,有100多個巢室,可居住400多隻鳥。有時,由於巨巢過重,甚至將整棵樹壓倒。鳥兒們似乎不知道何時應該停下來。
比鳥巢更有趣的是,建造這樣一個巨巢,需要很多鳥聯合作業才能完成。群居織巢鳥的這種合作行為引起了自然學家的注意,因為它明顯違反了自然選擇觀點。自然選擇觀點認為,每個個體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確保自己基因的成功延續。那麼,群居織巢鳥為什麼願意幫助其他鳥呢?
鳥類中最常見的合作行為是合作撫養,也就是說,除父母之外的個體願意幫助其他鳥孵卵和喂養雛鳥。這種行為也叫「利他行為」。在所有鳥類中,大約有3%的鳥在鳥巢中利用幫助者撫養其子女。在絕大多數幫助者與被幫助者之間存在著血緣關係。這說明,對這些鳥兒來說,確保與自己有一半相同基因的兄弟姊妹的生存,就等於繁殖了自己的後代。
群居織巢鳥的利他行為顯然有所不同。群居織巢鳥頻繁地建造供他人使用的巢室。非兄弟姊妹關係者經常幫助其他夫婦撫養子女。一對夫婦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它們很可能會為其鄰居提供食物。雄性幫助者願意幫助雌性是否是為了在下一個繁殖季節到來時能誘其交配?幫助者是否在練習撫養雛鳥的技巧,以便為日後撫養自己的後代打基礎?這些問題是科學家們努力要解開的謎。
鳥類學家為解開群居織巢鳥的利他行為而努力搜集證據,但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因為大多數幫助者最終都成了蛇的食物。
群居織巢鳥的主要天敵是非洲樹蛇
和金黃眼鏡蛇。
在南部非洲的廣大地區,黃金眼鏡蛇被認為是一種地棲動物,但是,在卡拉哈里沙漠,這種爬行動物改進了生存技巧,為了吃到鳥卵和雛鳥,它們能在鳥巢里連住數月,有的索性將鳥巢當作它們自己的巢穴。
群居織巢鳥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有科學家曾經見證了一段令人心碎的經歷:一對織巢鳥夫婦為了繁殖自己的後代,與一條非洲樹蛇整整較量了8個月。
那一年的9月,一對織巢鳥夫婦在自己的巢室產下4枚卵並孵化出幼雛。三周後,一條非洲樹蛇掠走了它們的孩子。幾天後,雌鳥再次產卵,卻依然成為那條樹蛇的一頓美餐。到了來年4月,這對夫婦已孵化了8窩幼雛,但是沒有1隻雛鳥能活到可以展翅飛翔。
在所有鳴禽中,幾乎沒有哪一種鳥一年能孵化5窩以上。然而,這對不屈不撓的夫婦又做了最後一次努力,它們這次總共產下了25枚卵!在夏天雨季來臨時,它們的第九次努力終於有了喜出望外的結果:一隻雛鳥終於活到長出羽毛。當刺耳的金屬敲擊聲再次傳來時,處於高度警覺狀態的群居織巢鳥知道一條蛇正向它們的巢室游來,織巢鳥夫婦迅速站到巢室通道口,然後轉過身來衝著它們唯一有可能飛起來的孩子唧唧喳喳地狂叫。這隻喙口還未完全變色的小鳥扇動了幾下翅膀,終於與它們的父母一起飛出了巢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