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鸚鵡家族中,非洲灰鸚鵡雖然貌不出眾,但以擅仿人語聞名,它們的高智商與卓越的模仿力,很少有別的鸚鵡所能企及。
它主要分佈在非洲中部及西部,西從幾內亞比索起,東到肯亞西部。體長32 -36cm。
科學家發現,非洲灰鸚鵡擁有通過搖動盒子發出聲音,判斷其中是否隱藏食物的能力。除了類人猿外,其他任何動物都沒有這種能力。當人類幼童3--4歲後才具有這種能力,因此它的推理能力堪比三歲小孩。
研究人員對奧地利維也納一個鸚鵡救助中心的6隻非洲灰鸚鵡進行測試,向它們展示了兩個盒子,一個盒子中放有核桃,而另一個盒子是空的。
研究發現,鸚鵡不僅判斷出搖晃時有聲音的盒子裡裝有食物,還推理出如果搖晃一個盒子沒有聲音,那麼食物肯定在另一個盒子裡。在測試中,多數動物都無法判斷盒子---聲音---食物的關係,非洲灰鸚鵡卻做到了。
過去,科學家認為大腦的大小是鸚鵡會說話的關鍵所在。可是,通過對基因表現型序列的分析,科學家發現,鸚鵡具有特殊的大腦結構。
在鸚鵡大腦中,有一個控制聲音學習的特定區域,叫做「扇形核心」。科學家們對比了其它8種鸚鵡(包括錐尾鸚鵡、澳洲鸚鵡、小鸚鵡、亞馬遜鸚鵡、金剛鸚鵡、食肉鸚鵡和非洲灰鸚鵡在內)的大腦結構,發現紐西蘭最古老的食肉鸚鵡具有最基本的「扇形核心」。
專家推測,「扇形核心」與鳥類極強的模仿能力有很大關係,此結構中的基因序列組能解釋為什麼鸚鵡會模仿各種聲音,且能跟著音樂跳舞。
杜克大學慕課塔·查克拉博蒂博士指出:「我們可以更好地研究鸚鵡是怎樣處理接收到的聲音信息,以及它們模仿人類說話的作用機制是什麼。」據悉,科學家將進一步研究「扇形核心」與鸚鵡能模仿人類語言能力之間的關係。
可惜,由於它們這種能力,導致人們大量獵捕去做寵物,導致數量銳減。目前屬《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家貿易公約》附錄中的物種,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在我國,有人不惜從非洲長途走私販運野生的非洲灰鸚鵡。由於路途遙遠、兩地生活環境差異較大,野生灰鸚鵡死亡率非常高,普通市民即使購買回家也很難飼養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