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靖國神社始建於1869年的“東京招魂社”,1879年改稱靖國神社,其經費、日常事務及祭祀活動由陸海軍共管(陸軍為主),成為合祭戰死者的軍用設施。 甲午戰後,祭祀物件擴大為戰病死者,陸續入祭2.8萬餘柱。1895年12月16日至18日,靖國神社舉行臨時大祭,合祭在日清戰爭中的戰死者,計陸軍 1345名、海軍151名。圖為天皇前往參拜。
2/10 圖為1895年12月17日,天皇親拜,並參觀了相撲表演。
3/10 日俄戰後,祭神新增8.8萬餘柱,並開始將戰死者稱為“忠靈”“忠魂”“英靈”“英魂”等。該神社內無死者的骨灰或牌位,僅將姓名及資料記錄於“靈璽 簿”。合祭名單先由陸海軍審查內定,經天皇敕許,直接升格為“神”,不需民間信仰的33年期限。圖為靖國神社陳列的清國戰利品(局部一)。
4/9 圖為靖國神社陳列的清國戰利品(局部二)。
5/9 圖為靖國神社陳列的清國戰利品(局部三)。
6/9 祭時天皇“親拜”,嘉許遺族。例行祭為春祭4月30日(日俄戰爭勝利後陸軍凱旋閱兵紀念日),秋祭10月23日(海軍凱旋閱兵紀念日),還有各種臨時大 祭。圖為靖國神社全景。
7/9 根據日本政府的規定,戰死者之靈不僅要在靖國神社接受參拜,還要在各府縣建“護國神社”、在各市町村建忠靈塔,以祭祀本地出身者,這種從國家級到府縣級再 到村町級的參拜,稱為靈墓的三級制。圖為靖國神社神門。
8/9 1938年4月,陸軍大將鈴木孝雄擔任靖國神社宮司,實現了軍政祭的合一,時社內已有“合祀神”13萬餘柱。圖為靖國神社本殿。
9/9 1939年是靖國神社建立70周年,該社邀請遺族“上京”,參加祭祀活動,並決定以後將其制度化。圖為靖國神社內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