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8
對孩子來說,學習成績好無法代表他將有快樂成功的一生。
現實世界太多太多的案例提醒我們:只關注成績,是對家庭教育最大的誤解!
退一步說,即便小時成績不好,長大了尚可以用勤奮、善言語、人緣好來彌補;但是反過來,要是從小性格、言語、交往、人品都欠佳,即便成績再好,孩子也走不遠。
就像曾經的北大校長蔡元培老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裡說的那樣: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分數,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什麼才叫〝健全的人格修養〞呢?
關鍵點一:培養孩子幽默、樂觀的心態
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孩子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他能夠專心完成的事情就那麼多。
有些孩子〝不夠堅強樂觀〞,遇到學習、生活上的麻煩時,很容易著急、焦慮。而〝著急〞、〝焦慮〞的情緒,則會消耗掉孩子大量的精力,使得孩子無心幹正事了。
例如,有的孩子一次考試考砸了,就把自己關在屋裡哭、生悶氣,不想學習、不想說話、不想吃飯,這種狀態甚至會持續好幾天。
這時候,培養孩子樂觀積極的情緒,讓孩子學會坦然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小挫折,是成長的第一步。
培養樂觀情緒的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就是培養孩子的幽默感,用輕鬆詼諧的對話氣氛,減輕壓力、加油鼓勁兒。
比如,孩子數學沒考好,爸爸可以一把拉過孩子,笑嘻嘻地說:〝兒子,你這數學水平有點遺傳你爹我呀!當年我也考過25分,被數學老師攆到操場、趴在地上改錯題,哈哈!但是,你爹我還是有點骨氣的,我慢慢趕上來了,我跟你說說我是怎麼辦的吧……〞
關鍵點二:讓孩子學會感恩,懂得包容
不懂得〝感恩〞的孩子,永遠不會成長,因為他內心沒什麼責任感和擔當,做事情缺乏內在的持久動力。
當一個孩子逐步成年後,支撐他在種種困難中繼續學習、工作的,往往是心中那股〝回報父母〞、〝對家人負責〞的信念。而那些對家人、朋友都持無所謂態度的人,總容易輕言放棄,得過且過。
那麼,如何才能培養起孩子的感恩之心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體驗你的辛勞——做家務。
有教育機構的研究表明,小時候常做家務的孩子,在入學後的成績水平、工作後的工資水平上,普遍要比不做家務的孩子高很多!
所以說,把拖把交給孩子,他才知道拖地原來也會腰酸背痛,以後就不嫌你拖地礙著他玩遊戲了;把臟襪子交給孩子,他才知道自己的襪子原來這麼臭,以後就不會往地上一扔就走了;把書包留給孩子自己收拾,他就不會總是做事邋遢、無章了。
關鍵點三:養成正確的金錢觀
我的姪子上初中了,有點近視,要配眼鏡了。他爸爸突發奇想,要鍛練下孩子的金錢管理能力,就把信用卡給孩子,讓他自己去配眼鏡,還囑咐要講價。
半天之後,姪子帶著眼睛回來了,一副眼鏡花了2000塊……明擺著就是被忽悠了。
他爸爸氣憤地帶著孩子找眼鏡店理論,鬧了半天,也沒什麼結果……
其實,孩子從小認識到〝多少錢能賣多少東西〞、〝賺錢不太容易〞還是很必要的,不但能避免孩子亂花錢、被騙,還能讓孩子學會做歸納、做計劃。
有人說〝孩子越早認識、學會使用錢,長大後就越能賺到錢〞,不無道理。
讓孩子練習正確認識、使用錢的好地方,就是超市。每次去超市購物前,跟孩子一起列列清單,然後到了超市按清單採購,既能節省時間,還能減少孩子很多〝無理要求〞,畢竟你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孩子:〝清單是咱倆一起制定的吧?一開始咱沒打算買這個玩具,而且錢帶的也不夠對吧?你真想要,咱可以下次購物的時候寫進清單里,但是這次確實不行……〞